18年5月,在培文济宁二中一天连续听了6堂《白马篇》的课,非常累,但是也听得非常认真,通过这样的实际听课,通过同一个课不同的对比与碰撞,很大地激荡了我的脑力,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空间。
因为是一首乐府诗,6节课下来,发现大家在做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诵读诗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情感,拓展。这4个部分每一个老师都不缺少,只是在品读诗歌环节,老师们的操作方法不一样,拓展环节大家拓展的方向不同而已。通过这样的对比,也让我开始来思考,古诗词鉴赏到底该如何进行?我提出了3条思考意见。
1.古诗诵读该如何指导?
几次课下来,所有老师所采用的指导诵读的方式,不过是纠正字音,把诗歌感情要提激昂一些,理解完诗歌以后,再读一遍,然后就没有其他了。这样雷同的指导诵读的方式,没有人能超越其他人。也让我开始思考:古诗诵读到底该如何进行?
实际上,我觉得古诗的诵读是很有学问的。古人讲究诗歌的节奏,讲究诗歌的平仄,讲究诗歌的韵律,而这一些讲究,其实对诵读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古人对诗歌节奏、平仄、韵律的要求,那么在指导孩子们的诵读上,应该会更加到位。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对于古代音韵的这些知识,都已经极其陌生了,极少有人能懂这个音律。自己不懂,当然也无法指导学生了。教师们在学术上无法突破音韵学,那么在诵读的指导上,也是难以突破的。
因此,或许也需要有比较有深度的对于音韵的指导,来分析诗歌的音韵、格律、节奏等要求,有了这个基础,诵读指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诵读指导。
2.古诗阅读的内容到底该如何指导?
在品析古诗内容过程中,很多老师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章法。 提出一个问题,哪个先讲,哪个后讲,完全没有一个预先设定。那么,这样子讲完,还是停留在就诗歌讲诗歌的地步,讲完这一首诗歌,那么孩子们就只会这么一首诗歌,无法把知识进行迁移。而个别老师,有对品析进行指导。然而,指导的却是应试的答题步骤。这样的指导,虽然让孩子可以学会应试答题,但是依旧没有解决孩子们读不懂诗歌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给到孩子们一些阅读古诗的支架,帮助他们形成一条理解诗歌的思路,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诗歌的鉴赏中间去。
那么这个支架应该是什么呢?我还没有展开深度的思考。但是我觉得基本上可以从这么一条线上走。
字词理解——诗句句意理解——诗句手法理解——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感理解——诗歌审美赏析
这么一条由浅入深的诗歌阅读的思路,就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习比较好的理解诗歌的路径。长期坚持下去,当孩子们读的诗歌多起来,他们自然也就会用这个方法去探求、去理解诗歌了。
当然,这个支架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好的思路,则有待研究与开发。
3.古诗阅读指导到底该走向何方?是应试方向还是素养方向?
我以为,到了高中,语文分数到了120分以后,是很难靠应试的方法突破的。为什么?因为素养不够,即使用到了应试的方法,因为个人的素养不行,那么这个分数是极难提升上去的。这样一个现象,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我们平时教学是应该走应试方向,还是应该走素质方向呢?
应该说,应试方向要走,可以高三走,因为应试技巧是可以穷尽的,很快就可以讲完。而应试技巧要能运用到位,还是要看孩子们平时对于这个版块的知识积累得怎么样,否则即使有了应试技巧,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平时还是应该走素养方向,也就是说,给到孩子们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让他们见识更加宽广,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更加能打开思路。
以古诗阅读为例,在拓展部分,其实不一定非要做个故事鉴赏题不可。我们完全可以就所讲诗歌,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特点。或者去讲同一时期的诗人的诗歌;或者去讲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者去讲该诗歌类别的发展等。通过这样横向或者纵向的挖掘,其实就可以让孩子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回头真的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每一次教学研讨的展开,就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也是我们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反思机会。语文的学科内涵很深,其实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发现这个空间,并开始进行思考、探索,这是这次教研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