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孔孟之后,汉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而在那之后的明朝,儒家被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朱熹倡导的理学,另一派是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心学,这两者在学术方面有一定的分歧。就比如我们所说的下学和上达。
在阳明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而先生便回答,后如也就是朱熹在教学的时候,刚刚涉及到天理,便觉得那是上达不应该学,他认为对于那时的学者来说,应该先从下学学起,也就是向外格物,按照这样一个道理你就会发现朱熹将下学和上达一分为二。其实我们会发现朱熹将世界一分为二,和柏拉图的十分相似,柏拉图也是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面是形而下的一面是形而上的。在这个角度,朱熹和柏拉图的分法是完全相似的,但是两者终究有所不同,因为柏拉图所分的是将世界分为上和下,这是理念的问题,是逻辑上的,理性。而朱子也就是朱熹所分的,是将一个天理天道分为了两类,是德性层的。两者的意义和本质是不同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可以将上达和下学比作一棵树的生长,对于一棵树的生长来说,作为我们人可以在下学上用功,去栽培灌溉这棵树。但是这个树每日每夜的生长,我们是难以看到的,这也就是上达,上达是树自己的生长。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我们想上达到天道的时候,首先需要关注下学,在下学上用功克己,从而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上达。
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先生所讲的与柏拉图和朱熹都有所不同,在先生的道理中,世界不能一分为二不能被分割。
那下学和上达在实际的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呢。就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考试做题,我们会在晚自习做各种作业,我们将这称为下学,那么我们便将考上好大学有一个好工作,甚至到最后非常有钱成为百亿富翁,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这一类的事情比作上达。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下学和上达,而是逐物。那么难道做题考试以及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下学,都是没有意义的吗?其实并不是的,做题也可以是下学,当做题的意义是为了修道,是为了内在的修炼,那么这时的上达就有了意义和价值。就像先生所说,将我们的心比作一面明镜照,镜是下雪,但是如果在照的时候,不能让万物如其所示地照出来,那么我们就需要磨镜,所以照镜和磨镜都是下学。而在魔镜之后,我们的心可以让万物在其上如其所示的照应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上达。所以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心如明镜就是将。下学和上达两者结合到一起,将柏拉图所分的某一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起来,将朱熹所说的格物,外物的道理,都不在外面,而是结合在心里,这也就是心即理。
所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去思考我们做题考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在这时如果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获得功名利禄的话,其实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在这时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外物,在外在发现自己心中的真理和幸福。所以我们学习的意义并不是如此,就比如我们学习物理,学习数学,我们在学习他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背定理和抄公式,而是在这时我们可以向数学家一样,去发明和创造数学,去享受探究的过程。在这时,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种上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