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会发现,部编版教材中选取的大部分课文都是名家的散文。今天我们聊散文的教学非常有价值。
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呢?
结合于老师的两篇课例《爱如茉莉》和《秋天的怀念》,谈一谈我粗浅的理解。
一、掌握字词是基础
在没有研读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之前,我一直以为小学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不用做重点讲解,学生预习一下,自主识字写字就行。结果发现学生自学效果并不理想,每一课中,总会有二三个易错字或易混字让大部分学生书写出错,理解出现偏差。
再看于老师的这两个课例,我们会发现,于老师特别重视字词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音准确,还手把手教学生写字。比如,《秋天的怀念》中,“捶”的笔顺学生经常出错,于老师就一边板书,一边讲述笔顺,写完后再带学生书空,讲述该字中横的长短变化。
理解词语意思的教学策略,更加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于老师治学是严谨的。于老师要求学生遇到生字,不但要查字典,读准字音,还得弄明白它的意思。
于老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他也是这样做的。每一课的生字,于老师总要多些什么几遍,直到写好为止。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写好字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指导有方。
通过课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于老师理解词语意思是多么深入。《爱如茉莉》中“瞳”的理解,《秋天的怀念》中“诀别”的体会,堪称字词教学的典范。
二、读出感情是必须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一篇课文,只要学生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能够概括出来。如果学生能够读出理解,读得有感情,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能感知到。所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必须。
语文课标也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于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每一篇课文,不达到人人读流畅不罢休。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方面,于老师最舍得下功夫。
《秋天的怀念》中,于老师告诉学生,“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
“书要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考边想象,这样才能了解文中人物的心迹,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只要你思考了想象了,谁都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记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而且应该说是第一位的”。
《爱如茉莉》中,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要仔细!不要放过每一个字!”。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在课文感情朗读方面,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不读出感情绝不罢休。
不管是《秋天的怀念》还是《爱如茉莉》,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同时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也陡增了。
所以说,不管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分角色朗读,多读,多训练,走进人物内心,读出感情,是理解人物情感最重要、最正确的方式。
三、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是关键
要想深入人物内心深处,感知人物内心世界,品析人物形象,于老师的两篇课例教给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描写人物的“行、言、色”,提炼重点字词。
《秋天的怀念》中,于老师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的“躲”“挡”“笑”,让学生感受到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只有母爱有博大的胸怀。
《爱如茉莉》中,于老师让学生画描写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相关句子,提炼出爸爸和妈妈相互关爱的关键词“坐、握、扶”和“怕、麻木”,让学生感受到爱就是“你想着我,我想着你;你关心着我,我关心着你。爱,就这样悄悄地传递着,无声无息地传递者,就是那么淡淡的,但却感人至深。”
四、对比研读是方法
《秋天的怀念》中,于老师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研读作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变化,渗透“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很快明了文章的写作特点,花时少,效果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