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和《“番茄太阳”》的课例中学习散文教学怎么教?
散文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散文,能理清文章线索,把握结构特点,掌握思想内容,领会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初步具有鉴赏散文的能力。
对于散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大都了解,重点也就是体味语言的独特,培养鉴赏能力,形散神不散主要通过抓主线、抓重点来体现,要教好散文就要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于老师执教的 《“番茄太阳”》这一课是阅读课的典范之作。研读过后,对散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有了整体的思路。
一、读中动情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时,通过介绍作者卫宣利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体察当时她的心境,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在读中感悟,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在散文教学中对作者的了解为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做好了铺垫。
在读第5段的时候,于老师评价到:非常自然、流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当学生接着往下读的时候听了于老师的指导,读得动情、感人。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的朗读,将这些外貌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了。
二、读中学法
对于第2——3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于老师提出了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爸爸对女儿的话,要注意他的语气,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亲切一点;第二,两个“笑”字,声音不要读得一样高。大家看着书,听我读,看看老师刚才提到注意的两点时怎么读的。在朗读中确定具体可行的方法,并且示范朗读,这样的指导针对性更强。于老师的范读入情入境,此时无需多言,却尽在其中。
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指导学生圈画了“温暖”、“光线”、“快乐”、“温暖”,将作者的心里变化这条暗线,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梳理出来,足以看得出于老师对教材的把握。
三、读中寓写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时候,提出了读书的重要两个步骤:读书第一步,一定要学会做记号,一旦做上记号就说明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段落,你已经掌握了。第二步,是思考。看它前后的语句想。加批注是重要的,因为批注记录的是你的理解。一共有几次出现了“番茄太阳”,每一处“番茄太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想好了,用笔把你想的话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散文阅读教学中,读和圈、画、批、注是理解、感悟文本的手段,又都是内化语言的方法。于老师既注重过程中情感的生成,又注重方法的传授,语言训练很到位。在师生交流各自的批注时,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望月》这一课中主线更加明显了,从“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出发,三点一线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于老师在说课的时候说:“课上得不怎么样,没想到孩子们从此对月亮这么钟情。月亮、星星、太阳永远是个说不尽、写不完的话题。让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吗?”
散文教学的隐性意义就在于此,让学生在无形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课后呈现出来的7篇学生习作可以看出学生从这节课中的收获颇多,浓缩成习作更厉害。关键在于课堂上于老师的引导,从于老师动情地读,动情地设计,动情地和学生对诗,动情地激发学生去关注月亮,使整节课呈现出老师、月亮、诗、和学生融在一起了。
于老师五重教学中的”重情趣“中所谈到的“情”,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对上课有情。对于这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让学生动情了,对月亮也就有了诗意的感觉,才会写出好的文章。形散神不散的妙处就在于此。
《望月》中,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外甥的话时,提问到: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抓住这样的细节,一位男生读得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有情有趣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发挥,读书悟,读中品。
散文教学也就是从语言和写法的角度进行体味,体味就是仔细领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把握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这就必须通过细读,让学生在细读中产生独特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