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未能更新文章,在大部分公众号每天都遭遇取关掉粉的今天,敝人小号居然不但没人取关且新增关注200多人,这让我有些惶恐。当然也可能是太久没发文,读者都免了取关操作了。更文少到快变成鬼号了,清明节了就写些最近对我触动大的吧,无关专业只关反思。
2018年4月1号的愚人节一过,4月2号“饿了么”和“摩拜”被收购的新闻同天报道,之后各种评论文章刷屏不断。严肃的商业复盘类文章阅读量不高,爆款文是类似《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类秀焦虑的文,以及《溥仪3岁已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和韩寒等人的批判文,给毒鸡汤文正三观的.....热闹程度非常应景《清明节是用来嗨的,你哭什么!》的另一爆款文。混子曰描述的“穿越回唐朝寒食节,他们上一秒还哭成狗,下一秒就吃成了猪。类似于全民直播坟头蹦迪”,这情景在近几天的朋友圈里有了鲜活的既视感。
“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个时期都有年少得志风云人物。如果这类新闻也能给普通人带来压力,那估计是得抑郁症了。但与此同时普通人也该反思,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什么左右了类似起点的同龄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近几个月分别和4位90年上下的朋友有了些直接交流,感触颇多。他们是89年的小Y和小S,90年的小P,91年的小Q。4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来自二、三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本科都是国内一流大学毕业。
来自徐州的小Y本科毕业后就进了大外企,在魔都的CBD上班深得老板赏识,同时也积极参加供应链协会的活动、担任行业微信群的群主等等。积极能干、好学上进等标签都可以很实在地贴在他身上。工作几年后在办公室政治中站错了队,与老板一起被清理踢出。之后去亲戚家的公司帮忙了2年,在野蛮生长的民企里干的也不错。当董事长舅舅要外派他去个小地方时,他犹豫了,因为家有小宝1岁了。在找工作和继续给亲戚搭伙中他明确了要找工作,但到底是继续做采购老本行?还是跨行其它职业或者争取做管理?是紧瞄着外企的机会?还是试试上市的大民企?无论哪个选择,他的年薪与招聘网站的岗位估值不会有太多偏差,维持中产的生活也不是大问题。
来自宜昌的小S本科毕业后去美国某常春藤读工科硕士,毕业后回国准备创业。在拿着项目找投资人时,资本大佬慧眼识珠手腕高超,先灭了他的项目,接着把他招至麾下成为某新能源企业的首批员工。在新公司创立的几年里,他参与了整个产品的开发,之后作为某选配品的产品经理,领导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新项目,成为最为客户喜爱的选配品。今年喜当奶爸的同时他也被提升为副总监,派往公司在沿海某重要城市担任分公司总经理,从技术管理拓展到市场和运营。他的年薪是多少已经不怎么重要了,公司在紧密筹备上市的阶段,首批骨干员工的期权可能造就一批大几千万的富翁。
来自聊城的小P本科毕业后考入魔都一流的研究所,读化学的硕博连读。今年才毕业,若走学术路的话就进研究所,出了成果可著书成名进名校,国家目前在基础学科投入很大。若走钱途就去大药企做研发,薪水不菲但专利啥的与个人无关,就是个做实验的。小P家祖上一直是乡绅大户也称得上书香门,在50年代末他父亲出生时家里至少有4个保姆,90年代还有政府颁发的“教育世家”匾额。家族里有“著书立传”的情结,且家学渊源的小P知识广泛文笔功底也非常好。但化学实验做多了很伤身,作为三代单传的独子,职业选择就调整成了去国际学校做双语化学老师,目前还在找工作中(有兴趣的朋友参见《插标卖首书--小P自荐》)。同时准备和工作了6年的大学女友订婚。
来自宁波的小Q本科时就忙着创业,毕业时项目死掉了他去IBM打工。工作2年后再次创业做城市物流共配平台,项目很有成果但最终于竞争中落败。2016年底他在宝宝2岁时开始第3次创业,进入游戏行业里的蓝海--严肃游戏(可参考上篇《玩游戏也能学供应链?》)。娱乐游戏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其设计逻辑符合了大脑的行为认知模式,而严肃游戏就是把这些能激励大脑参与的设计逻辑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017年团队组建顺利,开发的产品在稳步推出。2018年开始天使轮融资,目前仅是代理的“橙汁游戏”已在中国聚集了上万专业供应链玩家,正在组队参加今年9月在米兰的国际赛。
4个年轻人都来自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IQ、EQ皆高,性格也都开朗积极,但眼见着他们的未来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异。在个人投资理财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风险偏好”,高收益对应高风险,稳健投资对应低收益,职业发展路径亦如是。小Y和小P的职业选择是低风险偏好,相对安稳、有较高的可预期测性;小S和小Q的职业选择属于高风险,即便开始时有很美好的远景,但中途变数很多,成为先烈或先驱都有着很低的可预测性。现实中创业者成为先烈的概率远高于先驱。
人类的身高符合正态分布,而财富在人类发展的几年里都是幂率分布,现代社会更是加快了这个规律下财富的呈现速度,过去是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未来将会是10%,1%甚至0.1%。现代资本的发展将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不可逆,这是每一个现代人该认清的现实。更加现实的是,在指数级增长的初期,看起来区别不大,刚进入商业社会的人,十分努力或混混日子的在前几年根本看不出差别,但拐点总是瞬间出现,而非渐进式的。
为什么说很多人读了那么多的成功人士的书,懂了那么多的道理也过不好一生?首先什么是“好”的一生,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最难做到的是始终有清楚的自我认知,比如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主导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指导个人的投资理财组合,加起来就是决定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之路的方向。少读关于同龄人的爆款文,认清自己的风险偏好,奔向财务自由之路才是真。
P.S:刚看到朋友转发的文章,有心脏病史的医科研究生在实习期值夜班劳累过度而心源性猝死。身体是每一个的最终竞争力,跑的快和跑的远不是矛盾选项,平衡的关键又回到了是否有清楚的自我认知。参见《一场高管职位面试中学到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