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幼儿说
别再对孩子唠叨了,把你的巫婆“扫把”收起来吧!

别再对孩子唠叨了,把你的巫婆“扫把”收起来吧!

作者: 幼儿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08:15 被阅读6次

    孩子大脑,是如何对一些“词眼”反应的?

    公园里,一位小男孩在爬土堆,妈妈在一旁唠唠叨叨:“别爬,会摔”;

    过了一会,小男孩在树下捡树叶,妈妈在一旁唠唠叨叨:“别捡,虫子会咬你”;

    又过了一会,小男孩看见路边一位胖嘟嘟小女娃踩脚踏车摔进沟里,妈妈着急又开始唠唠叨叨:“别笑,人家会打你!”

    小女娃听到后,气冲冲跑过来打了小男孩一拳,小男孩很无辜,“妈妈,我没笑,我啥也没做呀!”

    我想说,他妈妈做了!

    为什么唠叨会成“诅咒”?不是笑话,唠叨是巫婆手里的“扫把”。

    ▲“不、别”式唠叨,会出现相反情形

    “别想那头白熊!”

    当我跟你说这句话时,你脑海里一定已经浮现出一头白色的熊。为什么会这样?这便是“白熊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在实验里,当实验者对被试说“别想那头白熊”,结果却出现相反的情形——一头白熊在所有人的脑海里栩栩如生。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件事,她把它描述为“一件相当苦恼的事情”:

    一天晚上,她3岁的儿子在床上跳不停,把床垫当超级蹦蹦床。

    “你别吵!我头都晕掉。”妈妈抱怨,想让儿子停下来。

    没想到小男孩呜呜哭了起来。

    “怎么回事?我没骂你!哭啥?”

    小男孩很受伤,掀起被单把整个头盖住了,就像一只小鸵鸟,哭得更伤心了。

    “这啥心思?孩子真让人难以理解,我这本科的都搞不懂你……”

    其实,有些小朋友会对大人的话比较敏感,对他们来说,“你别吵”=“你很吵”,已经代表批评。

    除此之外,“不、别”式唠叨会不停地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

    很多爸妈经常很苦恼地跟我说:“每天都在教育,越教育越唱反调!”每一次当我进一步详细询问,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把“唠叨”当教育。下面这些话,你一定不陌生:

    “别愣头愣脑的,赶紧呀”,

    “别哭了,哭得我要喷火”,

    “不要那么懒,太阳都掉山坑了”,

    “走路不要像个乞丐一样”,

    “你能不像一头猪吗?”

    ……

    这是啥路子教育呀?简直就像一个巫婆举着扫把诅咒:“你很坏,你很坏”,“你很差,你很差”……孩子能不唱反调吗?

    ▲“不、别”式唠叨,就像给一只气球打气,终有一天会“爆”

    话说在某国外“爱心动员会”上,一位浓胡子卷发先生被牧师的演讲感动,便走了进去。

    他泪眼婆娑地掏了掏自己的钱袋子,打算捐掉身上的所有钱;

    他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听着听着,脸上有些不悦,打算只捐一只口袋的钱;

    他继续听,脸上开始厌烦,打算一分也不捐;

    当演讲终于结束,他不仅不捐,还愤怒地从爱心箱偷走了2元。

    这便是“超限效应”,这位小偷正是我们可爱的马克.吐温先生。

    对孩子来说,少许的“唠叨”是教育,太多的“唠叨”便会给孩子带来厌烦。如同给一只气球不断地打气,气球终有一天会“爆”。事实上,唠叨是父母们常用的、却是非常不合适的“教育”。唠叨的背后是怨气满怀的父母,他们以为通过唠叨就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其实孩子不是你嘴前一块“冰”,被吹吹口水就会融化。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改掉坏毛病,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耐心。

    ▲“不、别”式唠叨,给孩子带来伤害,“爸妈总是不喜欢我”

    唠叨的语言,常常带着负面的字眼,能轻易被孩子捕捉到。当孩子的耳朵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唠叨,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消沉、没自信。因为父母的唠叨,给孩子们带来了伤害,“嘴里没一句说我的好话,总是唠唠叨叨,充满厌烦……”一位小女孩跟我这样说。

    这位小女孩曾经因为妈妈唠叨而把自己“弄丢”。

    有一天,妈妈带着她外出逛街,她想吃一个冰淇淋,妈妈说:“你别那么嘴馋,你看你圆得就像一只球……”妈妈开启了唠叨模式,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唠叨,小女孩在后面沉默。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回头才发现女儿不见了!妈妈心急如焚地寻找,才在一位陌生的好心阿姨身边发现哭闹不止的女儿。当妈妈指责女儿“为什么要乱跑”时,小女娃哭着说“你不爱我,我为啥不能乱跑?”

    ▲如何不唠叨?把你嘴里的“否定词”,一次性扫进“垃圾桶”

    不、不要、别、不能……把你嘴里这些“否定词”,一次性扫进“垃圾桶”。因为否定词,常常会与一些负面的感觉相关联。相比之下,如果父母采用正面的、积极的字眼,会给孩子带来正面和积极的感觉。不仅有助于亲子沟通,还会给家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孩子的心理也会受益。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你家宝宝端着水杯,正想把水杯里的水倒进沙发里,如果你大喊:“别倒掉水”,宝宝可能手一抖就倒了;相反,当你叮嘱孩子说“端稳杯子哦”,孩子反而会把杯子端得稳稳的。

    这其实跟大脑的“图片优势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有关。

    相比起文字,大脑会更快处理图片;当大脑看到语言时,常常需要先把语言转换成图片;相比起肯定句,否定句会多了一层“转码”,年幼孩子常常转不过来,很多情况下会把否定词忽略掉。所以你让他“别倒水”,他可能就把水倒了,这种情形,在宝宝时期尤其常见。所以,想要跟年幼孩子更好地沟通,父母尽量采用肯定、正面的字眼。

    一爸爸脾气火爆,总爱朝孩子吼,但是他对上司很恭敬。

    孩子的妈妈说,你用对上司三分之一的好语气,我娘俩就很知足了。

    这位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就知错即改嘛。

    某一天,当他的儿子在沙发上跳啊跳,他本想吼:“别像个疯子乱跳!”

    突然想起妻子的话,便大吼:“像个正常人那样坐着!”

    “你娃咋不正常?”妻子吐槽。

    不过小男孩很惊讶,说“老爸终于没爆粗口”。

    看来,坏爸爸变成好爸爸,需要一个过程;从唠叨到不唠叨,也需要一个过程。

    ▲温馨提示:“唠叨,孩子不听;不唠叨?更不听了”,怎么破?

    这其实是唠叨“后遗症”的后果。但并不是父母得了唠叨“后遗症”就继续唠叨下去,这是不对的,也最终没一点儿教育效果。结束唠叨,养成“有事说事,有事没事也不唠叨”的习惯,建立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形象。

    2012年权威杂志Journal of Adolescence有过一项调查,证实权威型父母,是最佳的父母类型。在权威型父母面前,孩子更信任父母、也更愿意聆听,教育也容易贯彻。权威父母也轻易得到孩子的崇拜。

    所以,别再对孩子唠叨了,把你的巫婆“扫把”收起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对孩子唠叨了,把你的巫婆“扫把”收起来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vv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