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五·五二】
《古乐府》:“十五府小史,三十侍中郎。”似令史之年轻者名小史,即今之小书办也。张翰有《周小史诗》,曰:“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甫十五,如日在东。”谢惠连有《赠小史杜德灵》诗,似乎亵狎。然吴祐举孝廉,乃越道,共雍丘小史黄真欢语移时,人以为荣。则小史又以人重矣。高俅为东坡小史,后见苏氏子孙执礼犹恭。
古乐府,指汉代乐府诗,也指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
十五府小史,三十侍中郎。出自汉乐府诗《陌上桑》。
小史,音xiǎo shǐ,释义:1、官名。《周礼·春官宗伯》所列属官中有“小史”,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可见“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汉代以后,常指郡县属吏中最卑微的职员,处理诸杂务,人数甚众,名目不一。对一般小吏的通称。《汉书·谷永传》:“永少为长安小史,后博学经书。”《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史,一本作“吏”。2、侍从;书童。晋·张翰有《周小史》诗。南朝·梁简文帝《祭灰人文》:“当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云师於执法,力水伯於天宫。”宋·洪迈《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韩世忠)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李巽谢感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赵广,合肥人,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3、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八:“政府小史,效奔走之役,呼之曰小幺。”4、指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宋·陈思《书小史》,纂次伏羲至五代书家小传共四三十人;元·宋伯任《酒小史》,著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明·李栻《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〇六种。
张翰(生卒年不详),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西晋文学家,留侯张良后裔,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有清才,善属文,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又称张翰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为由,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辞官而归。年五十七卒。著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附:西晋·张翰《周小史诗》: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刑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猗靡,顾盻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婉娈,音wǎn luán,释义:1、美貌。《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婉娈,少好貌。”2、借指美女。唐·陈子昂《清河张氏墓志铭》:“失其窈窕之秀,婉娈之姿,贞节峻於寒松,韶仪丽於温玉。”3、柔顺;柔媚。清·陈维崧《调笑令·咏古》词:“宛转,羞相见,月白风清人婉娈。”宋·秦观《与苏公先生简》:“某鄙陋,不能脂韦婉娈,乖世俗之所好。”4、缠绵;缱绻。唐·陈鸿《长恨歌传》:“(贵妃)由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唐·蒋防《霍小玉传》:“自尔婉娈相得,若翡翠之在云路也。”5、依恋貌。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卢绾自微,婉娈我皇。”南朝·梁·江淹《思北归赋》:“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犹储精於沛乡;奇略独出之君,尚婉恋於樊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离骚》者,《诗》之苗裔也……读其词,审其言,如赤子婉恋於父母侧而不忍去。”6、委婉含蓄。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崔国辅》:“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诗有六义,《颂》简而奥,夐哉尚矣;《大雅》宏远,非周人莫为;《小雅》婉娈,能或庶几。”
谢惠连(407—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朝宋文学家。十岁能文,深得谢灵运赏识。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父丧期间还向杜德灵赠诗,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官位不显,仕宦失意。为谢灵运“四友”之一。谢惠连的《雪赋》与谢庄的《月赋》并为六朝抒情咏物类小赋的代表作,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他的《祭古冢文》,写得也很有感情,关于古冢形制的描写,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他的诗作,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却不相上下,运调轻灵,用词清艳。他的一些乐府诗,则颇有牢骚不平之气。《诗品》将其诗定为中品。后人把他和谢灵运、谢脁合称“三谢”。《隋书·经籍志》载有《谢惠连集》6卷,明代张溥辑有《谢法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杜德灵(生卒年不详),南朝·宋人,长相俊美,先任会稽郡吏,受会稽郡太守谢方明的儿子谢惠连爱幸。元嘉三年(426),谢方明在会稽太守任内去世。谢惠连在守丧期间还给他写了十几首诗,《乘流遵归渚》等诗即是。但杜德灵还是离开了谢惠连,转投至刘宋宗室、太子左卫率刘义宗的门下。元嘉八年(431),杜德灵仗势欺人,把人打伤后躲在刘义宗府内。刘给予庇护,因此被免官。杜德灵的下场,史书上再无记载。
亵狎,音xiè xiá,释义:1、亲近宠幸。《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季末闇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亵狎。”《新唐书·刘蕡传》:“塞阴邪之路,屏亵狎之臣。”2、轻慢,不庄重。《北史·韩麒麟传》:“宜令武官习弓矢,文官讽书传,无令缮其蒲博之具,以成亵狎之容。”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吴祐(生卒年不详),一作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今河南新乡长垣市)人,南海太守吴恢(或作吴惔)之子,东汉官员。初举孝廉,担任官职。后因举光禄四行(四行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任胶东侯相。吴祐为政仁爱简易,以身作则。百姓有争诉的,常闭门反省,然后再断案,用道德晓谕百姓,有时亲到闾里,力劝和解。自此百姓争端减少,吏人怀德不相欺诈。吴祐在胶东任职九年,调任齐相,经大将军梁冀举荐任长史。后因梁冀诬陷太尉李固,胶东侯,梁冀发怒起身进屋,吴祐也不辞而去。梁冀将吴祐调任河间相,吴祐因此辞职归家,不再为官,终以九十八岁高龄去世。
越道,音yuè dào,指越过道路。按:吴祐与雍丘小史黄真交谈,《后汉书·吴祐传》载为“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此处的“坛”为在道边封土祭祀路神的軷坛。越道,应该是指越过祭坛边上的道路。
雍丘,音yōng qiū,古地名,今河南省杞县。杞县古称“雍丘城”,为杞国的都城。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一带,重建杞国,于前445年被楚国灭亡。杞县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汉沿之,属陈留郡,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杞在此地立国1000余年,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
黄真(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人。原为雍丘县小史,《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列传第五十四》载:“(黄)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然吴祐举孝廉,乃越道,共雍丘小史黄真欢语移时,人以为荣。”此事载于《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列传第五十四》,原文:“(吴祐)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意思是,吴祐被选上了孝廉,将要启程赴都城,陈留郡(吴祐籍长垣县,与雍丘县同属陈留郡)为其在路边封土为軷坛,祭祀路神,保佑其平安。吴祐越过軷坛,与雍丘县小史黄真交谈欢笑了一段时间,结交为朋友而离别。按:祖道,唐·李贤注:“祖道之礼,封土为軷坛也。”軷(bá)坛,祭路神的土坛。
高俅(?—1126),北宋末年太尉,宋徽宗时期的官员。高俅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元祐八年(1093),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朋友王诜(字晋卿,约1048—1104)。王诜娶宋英宗赵曙二女儿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王诜擅长书画,放浪形骸,与妻侄(宋徽宗的父亲赵顼是宋英宗赵曙的长子,蜀国公主是宋徽宗赵佶的姑姑,王诜是其姑父)端王赵佶性情相投,十分要好。某日,遣小史高俅去端王府送东西,恰遇赵佶蹴鞠,高俅亦善此技,受命下场陪玩,获宠于端王赵佶,遂留在端王府当差。赵佶登基后,高俅亦飞黄腾达,官居太尉。因为高俅无军功,宋徽宗安排其在名将刘仲武军中短暂任职,增添资历。高俅掌禁军期间,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以至于金兵来袭之时,禁军一哄而散。但高球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皇帝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宋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故一直宠爱有加。高俅还有一个优点: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除了他与刘仲武家保持密切关系外,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一些野史上记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因此他的这些作为也获得朝中一些人的好评。《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