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的讨论远远比动词要多。我原本以为本书的内容在第四章就基本完结。前面主要内容都是着眼于词汇中的“框架”现象,而隐喻的概念,则将“框架”现象纳入进这种普遍又富有影响力的修辞之中。隐喻引导人们认知抽象概念和新事物,而“框架”就是一种抽象结构,或是一种潜在的结构。
不过,在更多的语言讨论中,名词才是讨论语言的核心切入点。像老维开篇引用奥古斯丁对语言的描述,表明许多人认为理解了人、名词与世界的关系,基本就可以解释语言了。但名词实在是有些无聊,意义与指称伴随着最初语言哲学讨论的展开,“秃头的法国国王”,“如何谈论独角兽”等悖论确实无趣。但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作者是否能给这个问题带来一些活力。
“任何一个人名或事物名称都是先由人类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某个人物凭空杜撰出来,并在随后被语言社团接受并流传开来的。正是这一过程将我们的世界、心智以及人类社会以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网罗在了一起。命名这种谦逊的行为,一方面颠覆了我们对逻辑、含义以及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颠覆了我们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
作者开篇先讨论了自己的名字。大多数人一生唯一一次权威的命名机会可能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每个文化圈都有命名潮,很多时候看名字就大概能猜到一个人的年龄。平克的“史蒂芬”就是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名字,而之前几乎无人问津,这些人现在许多已经步入老年,享受着一生奋斗带来的声誉。如最为我们熟知的“霍金”和“乔布斯”。一个有趣的故事,作者曾经联名一个与进化论相关的活动,而这个活动只允许叫“史蒂芬”的人署名,饶是如此,也有几百位科学界的“史蒂芬”响应。同年代的中国,应该对应“建国”、“国强”等名字吧。而十年前的命名潮中,“睿”、“涵”、“浩”等都名列前茅。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命名这种谦逊的行为,一方面颠覆了我们对逻辑、含义以及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颠覆了我们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