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但丁和《神曲》
1.但丁及《神曲》是两条文化河流相激相荡而产生的壮丽图景。
2.但丁生活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3.“地狱”:但丁的伟大偷换。
4.炼狱的新观念:人如何达到至善至美
5.神曲与《红楼梦》的比较。
6.但丁的“多义说”,读者的神圣解释权。
1.但丁及《神曲》是两条文化河流相激相荡而产生的壮丽图景。
基督教文学和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井文学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两条文学河流。到了14世纪初,两大文学河流有了,相互激荡融合。构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观。即被称为西方文学第二座里程碑的《神曲》。
2.但丁生活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有一位日本学者讲过这样的话,东方人在理解西方。文化的时候有两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条就是西方人对待上帝的态度。一条就是西方人对待女人的态度。
补充一句话:对于西方人,特别是中世纪到近代的一些文化人。他们向崇拜上帝那样来崇拜自己所爱的女人,像热爱自己心爱的女人那样来热爱上帝。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和他们所爱的女人常常是合而为一的。这一点我们在但丁对贝德丽采的态度上得到了一个例证,这是但丁生活中的第一件重要的事。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在贝德丽彩去世三年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教会于背后的操纵下,他被诬以贪脏枉法判逐。
在被迫离开佛罗伦萨以后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走遍了整个意大利,他意识到自己不仅属于佛罗伦萨。而且属于整个意大利,在13世纪末他开始了《神曲》的创作。最初的一些篇章被市民们看到的时候,他们的热烈反响。使但丁意识到他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将这样一部史诗贡献给伟大的意大利民族。
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片,天堂篇。每一篇是33曲,而每一曲又用三行连环体写成。
因为基督教所从尊崇的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三”在宗教在基督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有哲学意味和神秘意味的数字。
他让一个古罗马的诗人来当他的引路者。而这个诗人还不是一个基督教徒。
从但丁所写的作品里,读者看到他对古罗马的那些有知识的人非常崇拜。这一点还表现在他所描写的地狱的第一圈。第一圈没有任何的刑罚,是清清的流水青翠的草地和雄伟的城堡。这一圈叫“候判所”。对于智者的态度反映了他对于知识的崇仰,这一点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而不是基督教的传统。
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古希腊的传统,正是由于此。但丁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人,成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天堂之路=人智(维吉尔)+爱(贝德丽采)
这里的爱并不只是男女的情爱,在但丁神曲的很多篇章里,这种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对世界的大爱,他的这种爱表现得非常之强烈。
启示: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鼓励并且由知识引导的生活。
3.“地狱”:但丁的伟大偷换。
地狱的观念本身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使人高尚,他制止人们的犯罪意念,另一方面它夺去了人的主体意识。
我们对待地狱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就是接受这样一种地狱观念,老老实实做一个符合礼教的人。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就是敢于正视这种地狱。敢于穿越这种地狱,敢于摧毁这个地狱。
但丁是后一种态度的第一人,他是一个敢于下地狱的人。
他的导师维吉尔还讲了这样两句很有名的话:在这里必须丢掉一些游移,在这里,一些怯懦都无济于事。
第二圈主要是好色之徒。
他在神曲里写道,“我昏倒在地如同死尸一样。”这反映了但丁内心的一种矛盾,作为一个基督徒,他觉得这些人都应该关在地狱里。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崇仰希腊文化的人,他又发自内心的同情他们,为他们的命运扼腕叹息。
第三圈主要是羁押和惩罚饕餮者。基督教是比较崇尚节俭的,他们认为喝的红酒是基督的血。吃的面包是基督的肉,所以每个人吃饭前都应该祈祷感谢主的赐予。
第四圈是一些吝啬者和浪费者。
第五圈关押的是动辄发怒的人。基督教对这一点是不宽容的。在《圣经》里专门有这样的训诫叫“不可发怒”。
以上第一圈到第五圈都是设在狄斯城外,都是在地狱王的管辖以外,他们犯的罪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叫“无节制罪”。
第六圈关押的是邪教徒和伊壁鸠鲁主义者。伊壁鸠鲁是希腊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认为人死后没有灵魂,人应该懂得享受现实。
第七圈关押的释放了暴虐罪的人。暴虐罪包括三种,一种是对他人犯的暴虐罪就是杀害了他人。第二种是对自己犯了暴虐,最主要指的是自杀。还有第三种就是对自然对艺术犯罪。这部分人包括男性同性恋者。
第八圈又分了十个层次,有欺诈者,有骗子,有诱奸者,有偷盗者,有阿谀奉承者。有贪污者,有伪善者,有诬告陷害者,有恶谋者,有买卖圣职者等等。
在地狱这部分我们看到了但丁对待地狱的一种态度。一方面他对于不该关在地狱里的人明确表现出自己的同情,怜悯,怀疑,甚至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关押他们。另一方面,它又以一个上帝代理人的名义对于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丑恶事例予以审判。打他们打入地狱。本来地狱是一个压抑人主体意识的设置,但是经过但丁的一个伟大的偷换。地狱变成了一个代表人民审判恶势力的审判厅。人对地域的恐惧感在但丁笔下。换成了人们对于地狱的崇高感。地狱成了一个人可以伸张正义的庄严法庭。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但丁的软弱,他有时候像一个跪着造反的奴隶。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有着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人只有在一定限度上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拘囿。
地狱的最后一圈我们看到了地狱之王琉西斐。这个身躯庞大无比的神口中咬着三个残害亲人者。一个是暗害耶稣的犹大,另外两个是暗杀凯撒的凶手。因为意大利人把罗马人看成自己的祖先,而凯撒大帝是罗马最有成就的领袖。暗杀凯撒大帝的人最大恶极应该受到这样的酷刑。
4.炼狱的新观念:人如何达到至善至美
进入炼狱,每一个人脑门上有七个p字。走过一层,洗掉了罪恶就去掉一个p字,到最后七层都走完了,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人。在炼狱是要忏悔要受苦的,但是和基督教观念不同的是什么?就是这种忏悔和受苦,不是为了简单赎洗自己的罪恶。而是要使自己变成完美的人,至善至美的人。在这里但丁提出。通过受苦通过修炼人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5.神曲与《红楼梦》的比较。
但丁的神曲产生于中世纪的终结和新世纪的开端。所以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红楼梦》也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转折时期,这两本书都是产生在历史转折门槛上的作品。他们都是带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构。
不同:①基督教文化和近代文化的冲突焦点不是家庭范畴所能包容的。但丁神曲在整个的结构是神秘主义。在神秘主义的框架里面有很多写实的因素,很细致的描述了意大利的历史和现实,他是在神秘主义的框架里面嵌入写实的因素。
而《红楼梦》它的框架是写实性的。但是在写实的框架里面又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
②在神曲里面,引路人是维吉尔和贝德丽采,呃,《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一个引路人,就是警幻仙姑。
③对待情欲上的态度。但丁使人间的情爱带上宗教的金色光环。也使人们对上帝的崇仰有了人性的血色。这是但丁的一个贡献。我们可以叫它“升华”。
而《红楼梦》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化”字,他希望把人的情欲化掉。这就是贯穿在《红楼梦》中关于色空的观念。以贾宝玉来说,它在入世前无限长的时间内是一块石头。一块无情无欲的石头。后来由空转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最后由色悟空。
对待情欲的态度,基督教简单的采取“压”,但丁则用“升”。《红楼梦》用“化”。压、升、化,这是古中古时代人们对情欲采取的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都有一定的虚幻性,这种虚幻性使人们都不能真正的解决理智和情欲的矛盾。以至于直到今天,人们还为此而苦恼无尽。
总结:
第一,宗教之爱于人之间智慧相结合。(通往天国之路靠爱来推动知识来引导。)
第二,天国审判与人之间审判相结合,(依靠上帝权威进行人间审判与人间审判,填充上帝观念的空虚。)
第三。禁欲意识与升华意识相结合。(一抑一扬,相辅相成)。
第四,赎罪意识与追求完美人性相结合。(赎罪是为了个人的完美,个人的完美必须靠忏悔。)
第五,神秘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神秘主义为写实主义增加力度,厚度,写实主义为神秘主义提供血肉基础。)
6.但丁的“多义说”,读者的神圣解释权。
但丁自己说神曲有四重意义。
①字面上的意义。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场景。
②寓言的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③哲理的意义。人通过自觉的受苦可以改善人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④神秘的意义。神秘的层面具有不可言说性。
第五讲 文艺复兴概说
1.蒙娜丽莎:文艺复兴的意象
2.意大利何以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3.彼特拉克及奇喻
4.泼皮卜伽丘
5.巨人拉伯雷。
6.唱低调的智者蒙田。
7.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6.堂吉诃德与桑田:过去与未来
1.蒙娜丽莎:文艺复兴的意象
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论述《蒙娜丽莎》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冲突在于节制与诱惑之间。在于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弗洛伊德认为这幅画的美丽全在于此。
文艺复兴大题是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一共300年左右的时间。“文艺300年”
2.意大利何以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基督教对意大利的统治相对其他地方较为薄弱。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后裔,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没有断线。
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他的航海事业非常发达,海上贸易非常发达。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北部最大的手工业中心。先后发展了呢绒工业和丝织工业。
他的银钱业也很发达。
商人贵族不仅在经济上纵横捭阖,操纵一切,而且染指政权。
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讲,最重要的最强大的动因是经济活动的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商人这个阶层要是从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来看。他是有罪的,因为基督教讲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来受苦的,是来忏悔的,是来赎罪的。
商业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血腥的过程,不可能用节俭解释商业的发生和发展。
免罪券的发放。还有赎罪券。这说明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正在悄悄地孕育着一个可以同上帝互换的新的“上帝”。这个上帝就叫做“金钱”。
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哥白尼发现的新的天文体系。到了牛顿莱布尼兹的时候,一个近代的自然科学体系开始建立。
与此同时,人们的头脑里一个新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一个理性的标准开始形成。先进的人们就要求把所有一切东西,包括那些基督教不允许怀疑的东西都拿到理性审判台前重新进行审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特征: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极大的启迪了推动了新的理念的形成。
在人们向外部世界扩展,逐渐形成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体系的时候。又反过来探索人的内心。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朝着这样两个方向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一个方向是对人类新世界的探索。
如果人的信仰断裂了。而又有一种极大的欲望来发展自己。那么不可避免会造成物欲横流道德下降的社会局面。
那时候流行的两类故事,一类是通奸的故事。另一类故事是仇杀。这两类故事常常又结合一起。为通奸和仇杀者辩护,往往集中于对教会的抨击。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腐败往往从它的核心组织开始。在中世纪就是从教会开始中世纪人们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是靠教会来支撑的。由社会腐败导致的信仰断裂也是从他的核心组织教会开始的。那个时候关于教会如何腐败,如何污秽的故事非常的多。流传的故事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夸张的。夸张的部分是那些传播者的欲望的一种投射。
我们会认为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文化特别糟糕。但这只是事情的一半。作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文化传统,那种关于爱情的瞬间观念也依然在社会上存在。
泰纳的《艺术哲学》指出:小说家们和戏剧诗人们使我们了解到爱情只是在于肉欲享受。但是,如果我们将转向于那些最好的抒情诗人和对话体作家,我们在他们作品中又看到了另一个最高贵的深挚纯洁的感情。他最后和最高的表现是人原来与神合一这样一个古代信念的复活。两种感情都是真实的,并且能够并存于一个人身上。这样的两种文化交织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
3.彼特拉克及奇喻
彼得拉克对于劳拉的赞美,不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圣母。而且把它当做凡人当中的一个美丽的女人。彼得拉克被一些西方的文学思想史专家称为第一个近代人。他喜欢的是凡人的幸福,这种观点标志着近代人观念的开始。
彼得拉克描绘的他和劳拉的爱情中。我们看到的是表现冷酷、蛮横、残忍的一些词。当他把这些字用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又感到很贴切,对读者很有冲击力。这就是所谓的彼得拉克奇喻。
彼得拉克的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近代人思想是很鲜明的。但是他还有另外一面,他常常感觉自己的这些思想是卑微的和有罪的。这反映了彼得拉克作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位诗人。内心还充满了矛盾。依然被基督教的观念所束缚。
4.泼皮卜伽丘
《十日谈》很多故事反映了人的天然原欲的追求。是不可抵抗的。这一观念对于反抗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很强的冲击作用。但他并无新意。
5.巨人拉伯雷。
巨人传把擦屁股这件事情作为一个专题加以描写,缺少美感。但是这个故事的的确确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承认这个世界有什么现成的权威,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怀疑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找到新的结论的。这是一种区别于基督教的新的科学理性。
高康大得胜后,为了表彰各种人的功绩,他建议建一座修道院叫“特莱美修道院”。和中世纪的完全不同,它没有围墙里面的人可以随便玩了。自由进出可以恋爱,可以结婚,只有讼棍伪善者不能进入。这个修道院只有一条院规。就是“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谓“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看起来很美好,大家都很自由。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人心中还有恶存在。“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后导致的是人与人的战争。
6.唱低调的智者蒙田
拉布雷唱的高调子显示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幼稚。相形之下,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个叫蒙田的法国人,调子比他唱的低,却深刻的多,蒙田认为,人是低能的。他特别指出人心中有恶的存在,这就是人不能拯救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门体的散文随笔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7.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15世纪是西班牙重要的转折点。
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沉入一种漫无边际的幻想,使他的许多行为非常可笑。我们现在常把一些不顾实际可能,胡闯蛮干的人叫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另一方面,堂吉诃德荒谬行为的背后的动机都是高尚的,善良的,美好的。
6.堂吉诃德与桑田:过去与未来
朱光潜先生做了一段很绝妙的描写和评价: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乔判扎。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乔判扎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乔判扎。
《堂吉诃德》表明骑士主义已经属于过去已经衰落。人们转向了实用主义,也就是资产阶级时代的到来。它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
第六讲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
1.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2.近代伊甸园和爱情树
3.人类的高峰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夜幽会
4.沙氏的四大悲剧
5.哈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6.哈姆雷特命题:活还是不活
7.莎士比亚化的现代意义
8.假如没有莎士比亚
1.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威廉莎士比亚在1564年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小镇斯特拉特福。
第一个时期,1590至1600年
《十四行诗集》
《仲夏夜之梦》这部喜剧标志着莎士比亚在艺术上的成熟。标志着它已经摆脱了模仿的境界,有了自己的风格。
第二个时期,1601至1607年。
第三个时期,1608至1613年。
2.近代伊甸园和爱情树
第一枝是一见钟情。
第二枝是男女之情中那种喜悦和羞怯。
第三枝就是男女之间的渴望,那种焦灼的诗意。
第四枝就是爱情中的摩擦误会。
第五枝就是爱情观上的超脱世俗,鄙视金钱,反对封建。
第六枝是骑士风度,骑士为自己的情人殉身。
远古时代人们把男女之间的关系看做一种性欲,而到了莎士比亚,他已经把性欲升华成了一种美的情感,这种美的情感在多方面的表现构成了近代社会生活中在精神上编织出来的一个伊甸园。一个总的主题“爱可以征服一切。”
3.人类的高峰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夜幽会
人与人的这种高峰体验是最大量的,最经常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感受到的就是爱情的高峰体验。
情感的高峰从来是不容理性和逻辑插足的。
这种高峰体验不仅寄寓着莎士比亚的爱情理想。从而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亲密关系的追求。他是莎士比亚的人间伊甸园的象征性符号。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粗鄙和冷诮在许多情况下,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当然不是全部)。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作品才显得更丰满更深刻。
他仿佛并不希望观众随着他的主人公陶醉于玫瑰梦里。反而时时警告着他们。这双冷峻和嘲讽的眼睛才是莎士比亚自己。才使他高于他的同时代书写爱情的圣手。甚至高于他的时代。
莎士比亚第一个时期的历史剧和喜剧总的倾向是乐观向上的。
4.沙氏的四大悲剧
《李尔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理。权力不等于智慧,权力不是智慧的源泉,如果你以为智慧是随着权力而增长的。结果却是恰恰相反。愚蠢是随着权力而增长的权利,可以使你在失去智慧的同时失去爱。权利越高,失去的爱越多——如果你把权力等同于智慧的话。
《奥赛罗》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弱点:轻信
《雅典的泰门》是四大悲剧之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轻信的悲剧,但它更深刻的意义是金钱对人性的异化。
莎士比亚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早发现金钱秘密并予以形象揭示的诗人。
《麦克白》相当极致的揭示了一个人是怎样从善良变成嗜恶的。
“生命充满着喧哗和躁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罗马执政官安东尼与埃及的风流艳后克莉奥佩特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5.哈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我们看到哈姆雷特性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很敏感,喜欢从个别导向一般。父亲促使这件事导致他对整个世界看法的改变。
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戏剧中,我们看到那些剧的女性不仅温柔美丽而且聪明勇敢。在智慧方面常常要超过男人。
到了第二时期,就是我们讲的这个悲剧的时代,他对女性的看法有了改变。在这个时期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就是那些依然美丽温柔聪明的女性,但是他们都没有好下场。
第二类就是那些心地狠毒的女人。
第三类就是那些所谓脆弱的女人。
莎士比亚的这句话“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提醒我们,女性的解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解放,法律上的解放。还需要心灵上的解放。
不能把女性的柔韧理解为脆弱。
在第一幕里,我们从揭示人物内心的艺术手法中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点写信要开门见山,这出戏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蒙太奇。第一场,第二场,三道冲击波一道强势一道。造成一个悬念,打开了哈姆雷特内心的世界的大门。
第二点在戏剧冲突展开之后,要善于紧紧围绕着揭示人物的命运性格和思想来设置情节。情节的展开要服从对人物的命运性格,内心世界的揭示。第一幕结束的时候,鬼魂之谜解开,马上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就落在年轻人的身上。观众关心的就是这个年轻人能不能复仇,他究竟怎样复仇。作者让观众的视线注意力都集中在哈姆雷特这个主要人物身上,便于下一步揭示哈姆雷特的性格。
6.哈姆雷特命题:活还是不活
屠格涅夫说,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这两个典型代表着人类赖以旋转的两极。
堂吉诃德是一个战斗的理想主义者,而哈姆雷特是一个灰色的悲观主义者。堂吉诃德迫不及待的去行动,而哈姆雷特总是在思考。堂吉诃德代表过去,哈姆雷特代表未来。
7.莎士比亚化的现代意义
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戏剧的莎士比亚话,就其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保卫艺术本身形象思维的特点。不要使艺术变为思想的传声筒。
8.假如没有莎士比亚
任何一个文艺运动,只有出现了代表巅峰的一两个人,才能够完成一个很高水平的运动。缺少了这一两个人,整个运动的水平就会下降了一大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