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文学十五讲》第7–15讲

《西方文学十五讲》第7–15讲

作者: 木羊羊羊羊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22:38 被阅读0次

第七讲 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

1.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新古典主义

2.带着锁链跳舞的艺术

3.高乃依和《熙徳》

4.启蒙思想的诞生及其文学表现

5.狄德罗:诗和善良的分离

6.卢梭《忏悔录》

7.卢梭的现代意义

1.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新古典主义

文艺复兴以后有一个短暂的文学时代,叫巴罗克时代。它的作品内涵和当时的社会混乱程度相适应。情调显得沮丧,阴暗和绝望。巴洛克时代比较讲究华丽、诡谲、破碎。

新古典主义文学的诞生,或者说它的最辉煌的表现。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

他创立了法兰西学士院。既然寄寓在宫廷的恩施之下,就很难突破宫廷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文艺又是一种束缚。

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强调的是恢复古罗马的艺术传统。

新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拥护完全赞美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腐朽的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

第二个特点,标榜崇尚理性,这个理性是带有很强的封建色彩的理性。和后来的资产阶级启蒙的理性是不同的。

第三个特点,在形式上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对戏剧来说要恪守三一律。

一部戏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点,长度不能超过一昼夜。而且只有一条线索。这就是三个“一”。

2.带着锁链跳舞的艺术

一个死刑犯从监狱里跑出来,手上和脚上都戴着镣铐,他打不开这些镣铐。为了求生他投靠了一个马戏团,马戏团收留了他。但是不能白养他,要求他表演节目,一个戴着手铐和脚铐的人能表演什么节目呢?他努力地在铁链的羁绊下学习跳舞。慢慢地,他戴着手铐和脚铐把舞跳得很精彩。很有特色。成为马戏团的一个受欢迎的节目。晚上,他躺在床上想如果没有这个手铐和脚铐的限制,我的舞一定会跳得更好。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国王大赦,他的手铐和脚铐被打开了。但是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他根本就不会跳舞了,他上台跳的舞没有人高兴看,一点都不精彩。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如果把它借用在文学艺术上,就是如果你提出的那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规律,他有可能会推动艺术的发展。

3.高乃依和《熙徳》

剧中人的选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爱情。第二个是家族。第三个是比爸爸更高的国家的利益。这部戏里还表现了国王的英明。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典范型作品。

4.启蒙思想的诞生及其文学表现

从《可笑的女才子》起。莫里哀开始了对社会的虚伪风习的进攻。

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就是致命的打击,人容易受苦,可是人受不了揶揄。

莫里哀的成就标志着法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转换,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调和的状态已经无法维持。资产阶级开始了对封建和教会势力的冲击。资产阶级已经把夺取政权掌握政权这样一个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夺取权力的斗争需要文学与思想的帮助。这种帮助叫做启蒙。

启蒙主义的特点

第一,批判封建政治势力和教会。

第二,强调理性。

第三,启蒙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大半变成资产阶级变成了平民。

第四,形式上,有一些依然遵循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则。但是相当多的启蒙主义学者突破了这些法则。

这几个比较主要的特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光荣革命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下,兴起并继续执行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产生于18世纪初。鲁滨逊以最少的劳动来获取最大的财富。通过合理的经营,通过自己的勤劳使自己致富。这就是他的最主要的愿望。在鲁滨逊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精神。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领导人赫尔德尔。

影响:席勒《强盗》、歌德。

对政治倾向的直露追求常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水准。

恩格斯说,席勒的戏剧是时代的传声筒。

5.狄德罗:诗和善良的分离

恩格斯说他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

在狄德罗之前孟德斯鸠也好,伏尔泰也好,对上帝的存在都提出过某些怀疑。但是没有明确的张扬起无神论的旗帜。狄德罗比他们更富有战斗性。他在文学艺术上比较明确的提出反对新民古典主义的主张。他说:新古典主义所提倡的美是一种奴隶的美。他认为诗和道德美和善是有区别的。

他用善和诗意的对立,把艺术从新古典主义道德券善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6.卢梭《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的暴露是要说明人是微不足道的。这世界唯一配得上让众生膜拜的只有上帝。人都是卑劣的。即使是像他那样的一个教父。而卢梭的《忏悔录》让人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恶习是由于社会本身存在的弊病造成的。人应该珍爱自己,珍爱自己这样一个独立自足的生灵。

7.卢梭的现代意义

卢梭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最高价值。

当今的时代不是革命的疾风暴雨时代。专业化已成为知识分子发展的主流,但是社会仍然存在着和不断地提出一些超越专业的逼人问题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正在使当代知识分子群体萎缩为某种专业的工具。与卢梭相比,他是巨人,而我们不过是侏儒。

第八讲 歌德与《浮士德》

1.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

2.歌德的伟大与怯懦

3.《少年维特之烦恼》

4.宗白华论《浮士德》

5.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限值的痛苦

6.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7.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于自强不息。

8.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1.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

截止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有四大里程碑,这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而第四座里程碑就是歌德的《浮士德》。

它代表了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这200年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以及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这样三种文学组成的一个汇聚,是三种文学思潮凝聚而成的结晶。

2.歌德的伟大与怯懦

《自述》的开头有一段话,“永远努力的内向的和外向的、不断活动着的诗性修养与冲动形成了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础。”

3.《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个故事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正处在封建政治势力控制下的德国的一些平民青年的苦闷。他们对于前途的失望,甚至于绝望。

自杀风反映了德国人的软弱,跟当时的德国的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有很重要的关系。

4.宗白华论《浮士德》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但也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个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服饰的是近代人的《圣经》。

作为个体人不过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由于这粒尘埃会思想,于是他便可以囊括整个宇宙。

5.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限值的痛苦

歌德在浮士德的身上体现的不断追求,已与卢梭时代不同。他的追求不是一任主观欲望驰骋,还包括对先验灵境——人的道德本体的追求。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既是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浮士德的追求既是维特式浪漫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6.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7.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于自强不息。

8.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下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第九讲  19世纪的浪漫运动

1.浪漫运动的缘起。

2.浪漫运动和古典主义的对抗。

3.浪漫运动在德国。

4.浪漫运动在英国。

5.湖畔派与恶魔派。

6.恶的自由批判精神与恶魔派坛主拜伦。

7.曼弗雷德: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

8.浪漫派在法国。

9.青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巴黎圣母院》。

10.波德莱尔:在欲海中沉自己的船。

1.浪漫运动的缘起。

这场大革命经过了三个回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推动欧洲从封建时代转向资本主义时代。这场浪漫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回声。也可以说它同黑格尔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浪漫运动和古典主义的对抗。

第一,浪漫派认为历史动力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浪漫派鼓吹非理性鼓吹反抗传统道德强调为美。

第三,文学艺术的目的:浪漫派认为文学是不及物的。不应该强调文学有服务于客观世界的目的。浪漫派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喜欢一些畸形的,特殊的又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所谓规范化强调出新。

3.浪漫运动在德国。

德国当时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很落后的,但是在精神上接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理论创造方面,超过法国居于欧洲的最高峰。产生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特。

霍夫曼“怪”

诺伐利斯“死亡诗人”

歌德、席勒

4.浪漫运动在英国。

法国大革命势必对英国有很大的冲击。首先感到了这种冲击的是一些生性敏感的诗人。他们也曾经有过拥护和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表示,但当这场革命深入发展,特别是雅各宾党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转了向,觉得革命太恐怖了。革命后所实现的工业化社会,对于人的感情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所以他们隐遁山林、徜徉湖畔、远离城市。

湖畔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

在华兹华斯之前,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只有很少描写自然的优秀之作。

湖畔派诗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是逃遁。这种逃遁并不就是落后倒退。在他们的诗歌里。在他们对资产阶级城市的厌恶中有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隐忧。

5.湖畔派与恶魔派。

对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导致的巨大社会变动,在英国有一些诗人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当时的英国社会绝对需要一场大的破坏、大的冲击。对于当时的英国或欧洲来说,对于整个历史来讲,“恶”是历史的推动力量。

6.恶的自由批判精神与恶魔派坛主拜伦。

流言迫使拜伦在英国没法再待下去了。他说,如果所有这些流言都是真的。那就证明我不配在英国居住,而如果所有这些流言都是假的,那就证明英国不配我居住。

1832年,希腊的争取自由的斗争呼唤拜伦。拜伦中断了《唐璜》的写作,投入了希腊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正义战争。

7.曼弗雷德: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

拜伦一生鼓吹自由,而他自己也常常为自由所困惑。这种困惑表现在《曼弗雷德》这部长诗中。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如果狂妄无羁,那么最后你不是被别人所束缚,就是被你自己所束缚,你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狱。

8.浪漫派在法国。

浪漫主义运动从德国开始,在英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它的高峰是在法国。

对整个法国的浪漫运动有很深刻影响的是夏多布里昂。《阿达拉》

跟夏多布里昂相似的作家叫拉马丁,他承袭了这种狂迷。编织了许多田园色彩的圣洁之梦。

与这些天使派相对立的则是法国的恶魔派,它的代表人物是青年雨果、乔治桑和梅里美。

9.青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艺术上的特色,我们可以用他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所讲的这样一段话来加以概括: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关于美丑对照的原则,外形的美和内在的丑的对照原则。外形的丑和内在的美的对照原则。

10.波德莱尔:在欲海中沉自己的船。

纯真的坦率与邪恶的放荡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诗句有一种令人战栗的特色。

《恶之花》揭开理性的帷幕,戳穿“人类高贵”的谎言,给文艺复兴时代鼓吹的人的尊严感以沉重的打击。

第十讲  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与《简爱》

1.现实主义的崛起是悄然的。

2.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的边界是模糊的

3.现实主义作家的三大矛盾心态

4.讲现实主义应该从英国说起

5.勃朗特姐妹的性格和命运

6.幼年的简:金钱与尊严的对抗

7.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依赖尊严而结合

8.理想的生活是尊严加爱,当然还要加上金钱

9.《简爱》纤细的心理描写

1.现实主义的崛起是悄然的

浪漫派的创作格言是:生活应该是这样。

现实主义的格言是:生活就是这样。

2.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的边界是模糊的

现实主义文学在一个中心点上与浪漫派一脉相承,那就是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人的灵魂自由的问题。现实主义文学比浪漫主义更重视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与和谐。

3.现实主义作家的三大矛盾心态

矛盾心态之一:对贵族社会的鞭挞与眷恋。

矛盾心态之二:对金钱的双重意识。

矛盾心态之三:对被压迫者的圣母情结。

圣母情结的特征是怜悯与拯救。

4.讲现实主义应该从英国说起

正像英国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的光荣革命一样,英国最早出现了像《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从《天路历程》到《名利场》相隔近两百年。在这两百年中,商业精神打败了基督精神。金钱取代了上帝。

《名利场》产生的背景是19世纪有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以“日不落”而自炫于世界,但这个时代的小说家却不屑于为它唱赞歌。只要读一读狄更斯、g艾略特、梅瑞狄斯和哈代的作品,你就会获得一副与《名利场》相似的社会讽刺图画。这些作品在接入讽刺上层社会的虚伪贪婪、表达自己对下层穷人的深切同情时,总掩饰不住对往昔那种贵族的天渊情趣与温情的留恋。

这种对于夕阳的留恋成为英国人反抗物化的主要诗情。

5.勃朗特姐妹的性格和命运

艾米丽内心残暴的这一面也是对他自卑心理的补偿,只是与夏绿蒂不同的另外一种形态的补偿。这种补偿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里,就是《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那个残暴的复仇者的形象。

6.幼年的简:金钱与尊严的对抗

“没有钱就谈不上尊严。”

7.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依赖尊严而结合

尊严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靠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获得别人的肯定才能拥有。

简爱在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的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诱惑之下,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是简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8.理想的生活是尊严加爱,当然还要加上金钱

喜剧结局是上帝的赐予,这个上帝就是金钱。因此公式应该改写为

美好生活=尊严+爱+金钱。

9.《简爱》纤细的心理描写

这部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由于带有比较强的自传色彩,显得非常细腻而真实。

小说写到:“当我内心里感到幸福时,我却发现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人在真正沉痛的打击前是不感觉到痛的。而这种痛是在后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显示出他的深入骨髓的特质。

第11讲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1.司汤达:拿破仑的崇拜者与追随者

2.《红与黑》在中国的命运

3.于连的自尊与自卑的心理来复线

4.于连:爱情就是征服

5.于连:世界就是一根竹竿,看谁能爬到顶端。

6.巴尔扎克:文学实业家

7.《人间喜剧》:辉煌的现实主义大厦

8.《高老头》:金钱怎样取代门第

9.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最没有用的是温情和眼泪

1.司汤达:拿破仑的崇拜者与追随者

1789年大革命之后,拿破仑上台执政。司汤达觉得社会给他开辟了一条辉煌的路,他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跟随拿破仑去创一番事业。

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嫉妒仇恨基督教的教会和黑暗腐朽的政治势力在法国的浪漫派同新古典主义作战时,写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叫《拉辛与莎士比亚》。他抬高了莎士比亚贬低新古典主义的大师拉辛。

2.《红与黑》在中国的命运

在我国60年代,《红与黑》被认为是一部黄色小说。归罪于“两红”,即《红楼梦》与《红与黑》。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它的副标题叫做“1830年纪事”,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白热化的一年。

3.于连的自尊与自卑的心理来复线

小说的名字红与黑的阐释之一就是:红指的是拿破仑的红军装,黑指的是教室的黑道袍。红军装与黑道袍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

在于连看来,在拿破仑时代那是一个“下棋的社会”。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本事爬上去,而现在波旁王朝一复辟变成“赌博的社会”,只好去赌自己的命。

由于自己出身比较卑微,所以他的这种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的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心理活动的来复线。就是瞬间的自卑,然后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种胜利的满足,这个来复线周期就完毕了,但是接着他又在另一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自卑。他又会激起一个自尊的反抗,而后再获得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4.于连:爱情就是征服

征服德瑞纳夫人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得到爱情,而在于证明了自己的力量。重新建立那种拿破仑式的信心。

5.于连:世界就是一根竹竿,看谁能爬到顶端。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于连没有能够爬上去。反而被德拉木尔侯爵、德瑞那市长、哇列诺这样的吸血者联合绞死了。

6.巴尔扎克:文学实业家

“我的单调的生活,由于我的劳动的特殊性而变得非常丰富。”

7.《人间喜剧》:辉煌的现实主义大厦

恩格斯这样来评价《人间喜剧》: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8.《高老头》:金钱怎样取代门第

9.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最没有用的是温情和眼泪

最无用的是温情和眼泪,英雄的性格应是冷酷和机敏。拉斯蒂涅成了一个无耻的政客,有了自己的贵族头衔开始了自己的辉煌。

第12讲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1.伍尔夫论俄国文学。

2.我本人的感受

3.东正教与启蒙思想是俄国文学的两大源泉。

4.俄国文学区别于西欧文学的四个特征

5.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6.叶普盖尼奥涅金:给精神贵族一记耳光

7.果戈理:自然派与宗教思想的矛盾

8.灵魂的拷问者托斯妥耶夫斯基

9.“白银时代”的艺术奇观。

1.伍尔夫论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带有一种很沉郁的气质,这是在英国、法国、德国文学中罕于找到的。

2.我本人的感受

这个国家和人民对于苦难的忍耐力惊人的强。一个忍耐力强的民族,超过了一定限度,爆发的时候又会非常野蛮,非常残忍的。

3.东正教与启蒙思想是俄国文学的两大源泉。

东正教的基本宗旨是教徒通过神秘的宗教仪式和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及修身、修心,去追求天国的永恒的快乐,或换取来世的终身幸福。东正教较之天主教,对于忏悔寄予更大的期待。东正教还特别推崇圣母玛利亚。他从母爱的至高无上出发,认为圣母的地位高于耶稣。

19世纪末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学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东正教与启蒙思想两种文化结合的产物。

4.俄国文学区别于西欧文学的四个特征

19世纪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第二,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谁之罪和怎么办

第三,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多余人”

第四,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他很重视关于人的灵魂的探索。并且在这方面有很杰出的艺术上的表现。

5.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6.叶普盖尼奥涅金:给精神贵族一记耳光

小说对贵族生活的虚伪和平庸的揭露入木三分。酣畅淋漓,由此,奥涅金这个形象开创了多余人的画廊。变成了多余人的形象第一人,而达吉亚娜是俄罗斯妇女中一个自然女神式的纯美形象。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

7.果戈理:自然派与宗教思想的矛盾

《钦差大臣》:脸丑莫怪镜子。这句话简练的揭示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对自己的作品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句警言。通过骗子揭露社会上层的丑恶,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模式。

果戈理通过对各式各样地主入木三分的刻画。向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农村衰微破败的情景。

鲁迅说,《死魂灵》是用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写出来的。

忠于现实的果格里写不出俄罗斯的复活。

8.灵魂的拷问者托斯妥耶夫斯基

鲁迅说他善于对人的心灵进行拷问,在洁白的心灵下面拷问出心灵的污秽,而又在心灵的污秽中讨论出那心灵的真正的洁白。

鲁迅先生也说这种对于灵魂的拷问。实际上也是对读者心灵的拷问,往往让人不堪忍受,不能够卒读。

9.“白银时代”的艺术奇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波及俄罗斯。同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结合,产生了一批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家和作家。索罗维也夫开创了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河。

第13讲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1.托尔斯泰的性格特征

2.托尔斯泰的罪感及忏悔意识

3.托尔斯泰的蝎子式追问与出走

4.中国传统中罪感的匮乏

5.《安娜卡列尼娜》引发的争论

6.安娜与潘金莲

7.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几个细节的分析

8.托尔斯泰认为对人的分析应以瞬间为单位

9.托尔斯泰对小说叙事的革新

1.托尔斯泰的性格特征

他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封闭的性格,喜欢深思。怯于与和别人交往,他为自己长了一双灰色的小眼睛感到自惭。

2.托尔斯泰的罪感及忏悔意识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巨大的鸿沟。

东正教的传承有关。东正教传统与其时传入俄国的西欧启蒙思想,特别是“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相结合。是纯然自省的涤罪观念转换为对俄罗斯普遍存在的专制压迫现象的社会反思。这种社会性反思翻转过来又加深了知识分子的罪感和忏悔意识。

3.托尔斯泰的蝎子式追问与出走

“为什么要生活?”

4.中国传统中罪感的匮乏

罪感只是一种情感。对于改造社会现实而言,它的作用很有限。但对置身于不公平的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来说,它意味着尚未泯灭的良知。

对于人的灵魂的深层表现,使俄罗斯文学超越英法德,成为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勃朗峰。

中华民族缺少足够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作品。

同中国文章的生活心态有关。

中国历来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5.《安娜卡列尼娜》引发的争论

关于俄国家庭爱情的描写。

作者到底是安娜的审判官,还是他的辩护律师?托尔斯泰本人对这一个问题没有做过解答。

6.安娜与潘金莲

卡列宁就相当于武大郎。安娜就相当于潘金莲涡轮斯基就是西门庆。

7.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几个细节的分析

“哎哟,他的耳朵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这在心理学上叫情感移植。

作者深刻揭示出,所谓完全按照自己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理性规范去生活,不仅是自我变得空洞无物,而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虚伪。一种如鱼得水式的虚伪,一种不意识到自己是虚伪的虚伪。

8.托尔斯泰认为对人的分析应以瞬间为单位

他认为对人的观察与描写仅以个体为单位是远远不足的。因为一个人在此瞬间和彼瞬间是并不相同的。而且在某一个瞬间的人,其心灵世界也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流动的系统。

9.托尔斯泰对小说叙事的革新

第一,推进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

第二,改变了小说的结构形式。即由封闭式变成开放式。风格上的散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能力。

第三,开创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多种艺术手法。

第14讲 现代主义与艾略特、卡夫卡、海明威

1.用象征阐释思想的可能性

2.现代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3.《荒原》与《神曲》的比较

4.卡夫卡:现代神话体系的创造者

5.变形记:现代审美情感的移入过程

6.海明威:强者的风度

7.语言反叛逻辑的奇观。

1.用象征阐释思想的可能性

文化思潮的变化,其最隐蔽的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心理需求。

2.现代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象征诗派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生命历史最长的一个流派,它突破理性精神的坚硬外壳,向着人的内心深渊是驶航,探索被理性桎梏着的非理性王国。沿着这条航线向前的还有象征主义在小说、戏剧领域中的表现——“表现主义文学”以及“意识流文学”等。

现代主义最为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学说。

“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实行道德原则。

自我:实行惟实原则。

本我:实行惟乐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区是一口黑暗的充满欲望骚动的沸腾的大锅,其中起重大作用的能量是性本能。人的任何被压制的欲望都是由泛性欲产生。

超现实主义流派:魔鬼——肉欲——潜意识。

未来主义者热衷于表现潜意识的那种强烈的破坏欲。

意识流学派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去了清醒的理智和道德荣辱观念

对于人的潜意识中的黑暗王国的揭示,标志着西方审美理想的沉落。

从对内心世界的揭示来说,现代主义比现实主义更为真实。

从审美角度说,它开辟了新的视角,满足了新的审美需要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对社会与人的绝望构成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

3.《荒原》与《神曲》的比较

艾略特在理论上也是鼓吹古典主义,但是他的诗歌却属于现代主义。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是统一的,现代主义的先锋意识有许多来自于逝去的历史,是最为古老的被近代理性抛弃的东西。

把但丁的神曲和艾略特的荒原加以比较是颇有意味的。

两部作品都产生于历史发生转折和动荡的时期。

都具有恢弘的史诗气度和神秘的宗教意识。

他们都是图描绘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途径并为人们指出拯救自己的道路。

都大量的使用神话。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经常以“荒原”作为象征,比喻人类精神的被毁灭。

4.卡夫卡:现代神话体系的创造者

从整体上讲,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异化的揭露远不如现代派那样全面尖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品表现了物质世界对人的压迫和报复。

现代派对异化的揭示,由于没有触及到产生异化的经济动因,看不到消灭异化的现实道路。因此带有沉重的悲观色彩。

变形计为人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符号。以惊人的荒诞框架和惊人的细节真实再现了人的异化主题。

5.变形记:现代审美情感的移入过程

间离——暗合——间离

间离:主人公苦中有乐和读者心中酸辣苦咸都有,唯独没有乐。主人公的乐给读者的是更深沉的悲。

卡夫卡作品如此荒诞但又能使读者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荒诞框架中有惊人的真实。

6.海明威:强者的风度

在海明威看来,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者。而是在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向死亡的人。西西弗斯式的英雄。

7.语言反叛逻辑的奇观。

如果我们把意识流小说出现以前的小说的语言结构称之为线性结构。则意识流的语言结构恰好是一种场结构。

外部宇宙是无关紧要的,意识的流动源自于生命意识的那一步。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看,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时空混杂成为意识流小说或创作手段的主要特征。

第15讲  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他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2.垮掉的一代:用嚎叫踩碎痛苦

3.荒诞的发现和荒诞剧

4.新小说派心灵的迷宫

5.绞刑架下的幽默

6.索尔贝娄:寻找新的上帝。

7.杜拉斯:西方女人的东方情人

8.心灵的炼狱是漫长的,但总要找出些许微光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一张面孔,它显示出了与现代主义的惊人相似。

第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伸和转型。但是它又反对现代主义的乌托邦非理性,把世界如实地视为破碎的。并且努力适应这种破碎的现实。

第二,它是颓废派的延伸,但属于颓废欣快症。即用游戏的心态对待绝望和痛苦。

第三,它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对通俗文化不屑一顾,而是借鉴某些通俗文学的语言和形式。表现现代主义的哲理。

用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话说就是,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显得荒谬可笑。

对深层意识的追求有四个思维模式对现代派影响最大: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辩证法(现象——本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存在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所指——能指)。

现代主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着重于“恶”。

1950.1960年代,当人们把性不再看作是某些受意识制约的行为,而只是看作一种健康的肉体的自然需要时,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苦恼了。那个年代“性解放”的旋风就是在这种新观念影响下风靡欧美的。

2.垮掉的一代:用嚎叫踩碎痛苦

垮掉的一代是面对一个充满压抑和混乱的时代,而自己又深感无能为力的颓废的疯狂。

它产生于战争创伤尚未平复,美国国内充满经济混乱的1950年代初。活跃于麦卡锡反共主义大肆镇压民主人士的美国。“耻辱的十年”

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

3.荒诞的发现和荒诞剧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等待戈多》

悲剧在于一种历史力量型将被毁灭而主观上人认为自己具有合理性。

喜剧则是一种历史力量已不相信自己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求助于另一种假象(伪善诡辩)来掩盖自己。

极端的痛苦恐怖和极端的可笑滑稽交融在一起,构成卡夫卡的特殊风格。

4.新小说派心灵的迷宫

在西方世界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都变成“我——它”关系。即功利关系,凡是被科学技术牢牢地占领的地方,人们再也找不到“物我一体”的“你——我”体验。而陷入孤独、无聊和恐惧。

对心灵世界迷宫般的恍惚性的揭示,是新小说派的重要贡献。

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新小说派对人持悲观态度。

这种应该否定的悲观主义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则是对心灵世界的“不确定性”的确认。这种确认是现代物理成果在心灵领域的折射。它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人在某一时刻,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人只有在“不是什么”上有确定性。而在“是什么”的问题上是不确定的。

5.绞刑架下的幽默

黑色幽默可视为荒诞剧的继续,又称荒诞小说、绝望的喜剧、绞刑架下的幽默。

黑色幽默作家更侧重于这种“互为地域”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相互控制”,这种关系恰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每个元件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社会的上帝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这双无所不在的手,是它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自由。

6.索尔贝娄:寻找新的上帝。

7.杜拉斯:西方女人的东方情人

《情人》中的故事似乎是对梁启超童话是寓言的戏谑式回应。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文化上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而百年好合式的婚姻却不可能。

8.心灵的炼狱是漫长的,但总要找出些许微光

符号学的创立者之一卡希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现实”。而人却可以发展运用各种“符号”创造理想世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不断地创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文学十五讲》第7–15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nj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