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学习这件事落到实处,就是为了让自己、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学习知识,让自己有所改变:思维、认知有没有和以前不一样了,行为有改变了吗?这种改变在哪方面能够让自己、自己的生活变得比以前好了。这是学习、阅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在生活中践行改变,解答自己的困惑,这是学习阅读的目的。
学霸猫在这篇文案里面讲了这些内容。经典需要反复研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认知、行为)。还有需要跨学科、多角度的思维,多品味、多视角的阅读,大概说的是从这些跨学科的阅读中,能让人从不同的思维模式、视角看待问题。(思维方式的改变?)她提出了关于知识的一个很有启发的问题“当我了解了这个知识之后,我是否过上了更快乐的生活”。她说的“更快乐的生活”是更能赚钱、变漂亮、开心。具体又直观的解释,很接地气。“灵性”类的书籍,能给予我们什么,不能给予我们什么(不能帮我们赚钱),而且可能会让我们远离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自己误读的话,可能还会引起负面的生活态度。想起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每本书有有益的地方,是不是也会有不利的地方呢?也是阅读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能引起的一个思考是,学习有用吗、怎么用?当你学习的时候,你想到具体、实际的用处了吗?不要为了学习而学。当学习能把和具体的“有用”连接起来的时候,学习的目的性会比较明确、而且可以在生活之中实践学到的知识,就避免了“道理我都懂”这种情况了。也避免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都去学、什么都去看的这种知识焦虑,而实际根本是浪费时间、精力的一种幻觉。所以暂时不去看那些自己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去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想要的东西二者的不同。想要的太多,会干扰需要的。学习这件事,以前学到的是要么是思维上面的进步(新思维替代了旧思维)、要么带来行为上面的改变。思维、行为上面的改变,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个有用的目标。那么,以后学习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思维进步、行为有什么改变,再问问自己,这二者让自己怎么生活的那一方面更好了呢?动机老师说的“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一个很好的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但是现实中这个价值观一直很难真正成为一种激励机制、一个信仰鼓励自己去行动。特别是面对现实中的物欲。或许问问自己是具体什么变得更好了?这个变得更好让自己生活哪方面更好了?从有用的角度来思考“变得更好”,这个“变得更好”,实际的有用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这个“有用”,“变得更好”就落地了。只是关注“变得更好”,完全忽视物欲会让自己陷入“乌托邦主义”,这是另外一篇文章里要说的事情。比如健身、减肥让自己身材好了,能穿漂亮的衣服,自己开心、自信了,增加魅力了……这样想比较具体,有张力。比如去听“古典音乐与生活”这节课,不会让你有多少改变,能够这段时间给你你带来感官愉悦、精神享受。就这些而已,而不要存在别的幻想,自己变得更好什么的,就是打发时间,逃避无聊、空虚、孤独的一种方法。人大多数的思想、行为就是这个目的,其实冥想也是。明白这件事情,至少会在感觉做啥都没用、没看到效果的时候给予自己一点小小的安慰和鼓励。
比如“灵性”书籍、冥想,特别是正念冥想能提高自己的“元认知”,看到以前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偏差。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理解生命。但是对于实际生活的改变、行为的改变起到的作用很微弱(也可能需要时间的潜移默化)。思维模式的改变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在外在行为上面的改变才能真正的改变。
自己的阅读标准是什么呢?自我成长(升级应对方式、防御机制, 适应生存环境,思维方式、元认知)赚钱(生存技能)娱乐(打发时间生活中必须的、阅读也能带来的一方面)
学习、阅读之前、之后都要问问自己,和原有的思维、行为有改变吗?这种改变对生活哪方面有帮助呢?生活中能实践的行动是什么?学习到的知识从生活中来看管用吗?正确吗?我能从哪方面来试看看学到的知识呢?生活中有什么经验能联系起来,早懂这个道理,会有什么不同?做事情的本质和学习阅读一样的,都要按照这种模式来做。
思维认知的改变(自己、自己的生活更好)是什么、会有什么行为改变、过去的经验有吗、将来碰到会怎么做、生活中怎么去验证?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学习了这个知识以后,自己、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