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738/a931423d95ab2693.jpg)
关于教育,有一个很生动也很诗意的描述,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所言。
这句话很诗意,很文学,温情脉脉,柔软动人。
如果说这句话在底层逻辑上阐述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在操作层面上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Instruction,指令
譬如说我们学开车,教我们的人,也就是教练,我们不太管他是谁,总而言之我报名到结束,我能够拿到驾照就好。我们在学习过程里面,他(教练)叫我方向盘往右我就往右,叫我踩刹车我就踩刹车。
初为父母教小孩时, 大都属于这个状态。
“上完厕所要洗手喔!”
“饭粒不要掉到桌子底下喔!”
没有任何原因,你照着做就对了。
第二个层级,Inspire,鼓舞
就是鼓励孩子的学习热诚,鼓励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学。比如,一面教孩子英文,一面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英文这么重要?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会英文,几乎可以走遍全世界,学习的人一想到,啊,我将来要走遍全世界,多酷,多刺激,多潇洒。然后学英文的小孩就可能在脑海构建一个这样去全世界走的画面,激发自己更加用功。这个就是鼓舞的层面。
第三个层级,Invite,邀请
接第二个层面讲,在教英文时,告诉英文为什么重要,还要告诉你人活着为什么要学习外国语言。
为什么你要学习英文?因为学习英文可以走遍全世界。
为什么你要走遍全世界?原来人跟动物不一样。北极熊不可以住在非洲,但寒带民族德国人可以移民到南非。人是可以放眼全世界的,走到哪里都可以。
这个教育的层级,就是邀请。邀请被教育者更伟大、更杰出、更卓越。
在比我们懂的人面前,我们都是小孩子啊。
这便是教育的逻辑,告诉你是什么,为什么,解释——基本就完成了教育的动作。而被教育者做不做,如何去做,则是关乎他自己的选择。作为父母,在这方面,则更要耐心一些,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有着兴趣点和兴奋点的,多给机会尝试,多呵护。即便一时半会儿没有发现其天赋,不妨自由放任下,只要不太出格,放养几年,心性给他留着,保证长得强壮即可,因为强壮就会胆子大,胆大就会敢于尝试,敢于尝试就会机会多,机会多就会更大概率找到自己的特长。
这个是逻辑,虽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因为那还有太多的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逻辑一旦正确,是能大概率地促进可能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