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感觉每天都充斥各种各样的和经济相关的信息,例如个人的收入情况,国家的政策,货币的超发,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等。每每在新闻上听到相关的信息和概念,总是一头雾水。虽然经济的相关概念充斥在日常生活当中,但是很少有人真的能够搞清楚这些概念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了让自己不再是经济方面的小白,就想好好学一下经济学。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反正都搞不清楚,我就先从宏观经济学看起。
首先涉及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社会科学,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之所以是社会科学,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学借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做假设,建立模型等这些都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包含了人和人的行为,包含了人的主观因素。我理解的社会科学就是尽可能利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是如何选择的,经济学研究的三大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稀缺性,就是我们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能够更好利用我们的资源,这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讲的都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消费,金融市场,国际贸易,经济成长和经济发展等等,我感觉这些内容似乎和经济学的三大问题,以及选择没有啥关系。后来仔细想了想,这可能是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这些总体的规律可能是从每个个体的主动选择中涌现出来的,就好像你坐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俯视陆地上的山川河流一样,所看到的景象是和你站在地面上完全不一样的。又或者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活的生物体,就好像作为一个细胞的个体想要去了解人类这个生物一样,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可能是违反直觉的。
当我真正开始按照教科书一章一章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中建立了很多的模型,例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总支出模型和总生产函数,其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模型,政府经常干预的就是总需求,通过推动总需求的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引入了数学工具一方面让经济学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另一方面这也被科斯所诟病,他提倡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而不是黑板上推演的数学公式。
总需求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别是投资,政府采购,消费和净出口。每次经济放缓的时候,政府出台经济政策,鼓励投资,鼓励企业出口,鼓励消费,都是在试图增加总需求,推动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在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均衡,推动实际GDP的增长,这样就会促进就业。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时,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就是为了挽救防止总需求曲线大幅向左移动,导致大的衰退,从而引起大量失业。这也是凯恩斯经济学派所主张的,政府应该在经济陷入衰退时,主动刺激经济,提升总需求,这样能够避免经济陷入长久的衰退,例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
经济学中的有些概念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太一样,例如总需求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投资”,是不包含金融投资的,例如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等,这里的投资都指的是实体经济和个人家庭的实物投资。
我们通常所听到的,例如中国经济2016年的增长率是6.7%,是名义GDP的增长率。经济学上所说的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潜在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率也不是指名义GDP增长率或者实际GDP增长率,而是指的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实际GDP虽然是经济状况的一个衡量指标,它刨除了通胀因素,但是因为经济具有周期性,因此实际GDP也没有办法衡量经济潜在产出,这就好比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经济增长会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从长期来看国家更加应该追求的是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也就是经济潜在产出的增加,而不是靠短期的刺激来使得GDP短期有所增加。古典经济学所更加关注的在需求侧,他们认为通过人为增加需求不会改变潜在的产出,因为他们认为供求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很快达到新的均衡(长期总供给曲线),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价格粘性,正是考虑到工人的工资并不会马上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立刻做出反应,因此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是图示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是着眼于潜在产出的增加。所有导致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以及技术的升级都会导致潜在产出的增加,也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移。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一直都非常的大,一方面是因为这能够提升总需求,另一方面投资也会增加资本(经济学上的资本并不是指的金融资本,而是指的实物资本,例如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数量和质量,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投入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科技水平,这些都会促进我们国家潜在产出的增长。我国之前的问题,最重要的不在于大量的投资,而在于投资结构的问题,因此现在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是主要是要调整经济的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学习经济增长这个概念,让我想到个人的成长,李笑来说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个人的价值而不是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需求和供给,个人的价格并不是由我们的能力所决定的,而是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评价一个人如果只看价格的话,就好像评价一个国家只看它的GDP。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其潜在产出的提升,潜在产出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就他的价值的提升,这也是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要提升一个经济体的潜在产出,就要在实物资本和教育研发上进行投资,要提升个人价值,就要在个人的成长上进行投资。
我们经常还会听到一个观点,认为货币的增发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以从交易方程式推导出来,这个等式表示了在一段时间之内交易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总价格与交易中使用的所有货币与其流通速度的乘积应该是相等的。假设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不变的,那么货币的增加量如果超过了实际GDP的增加量,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我们中国的情况是货币的增长非常快,实际GDP的增长也非常的快。中国政府每年增发很多货币,但只要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快,那么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总体是变慢的这也会抵消一部分货币的增发,因此不能只做简单的比较,例如中国比美国货币超发更严重,所以中国比美国的通胀更严重。这让我想到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里面写的一句话“印钞票的是银行和政府,最后买单的是科学家”,感觉科学家就是背锅侠啊,这句话说的太绝了。
经常还会听到的概念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这是国际收支账户。在汇率完全均衡的情况下,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绝对值应该是相等的,但是我们国家有很多年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这说明了人民币的汇率没有达到均衡,这是因为政府的干预导致的,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过去经常说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的原因。
课本上的经济学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我们所理解的有时候有很大的区别。上图是美国的季度实际GDP和中国在同一个时期的实际GDP,可以看到美国的实际GDP曲线是一条比较平滑的曲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但是我们国家的曲线确是锯齿状的,从每年的第一季度开始逐渐增加,到第四季度达到最高,然后接下来的一年的第一季度又非常低(比前一年同一个季度高),然后重复。我们的实际GDP曲线都这么的有中国特色,我猜这样该是我们国家总体上计划性比较强导致的。(数据来源:https://zh.tradingeconomics.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