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书,是作者史蒂芬·柯维和富兰克林时间规划公司希鲁姆·W.史密斯。
在昨天的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对时间规划的亲身感受,今天分享作者在生活中另一个亲身体验,主题是:主导我们痛苦的是什么?
1.童年回忆
少年时的一件事,给作者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在他8、9岁的时候,他曾偷偷溜进夏威夷的一个小型超级市场。
那是50年代早期,收集泡泡糖运动员图片卡,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个年代图片卡还不能轻易买到,更找不到开设买卖图片卡的商店和柜台。
5美分能在那个超级市场买到一包彩色包装的棒球联盟运动员图片卡,还有一片泡泡糖。你可以嚼着泡泡糖,用图片卡互相交换以收集你特别喜欢的运动员的图片。
少年时的作者急切想要收集全一套卡片,但没有足够的钱,于是他进入那个小型超级市场,偷了几包棒球运动员的卡片,然后小心地离开了商店。
不花钱就能买到那么多卡片,一开始作者非常窃喜。但是,没过多久,他慢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之后的几个小时,作者独自一人待在卧室里,无法入睡。
到了凌晨三点,他哭着找到父母,然后坦白了自己所犯下的严重错误。
父母没有责怪和打骂他,只是带着他回到那个商店,把卡片还给了店员。
店员也没有斥责作者,只是表达了感谢,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当卡片交还给店员的那一刹那,作者感到了最奇妙的解脱感,痛苦消失了。
2.痛苦的来源
直至成年后,那件事给作者带来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这种痛苦呢?
一些心理学家会把它归因为认识不协调。
但在作者看来,痛苦的根源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差距。
让心态恢复平和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我们的表现、我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保持和谐一致。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回归平和的心态。
比如,你重视身体的健康,但你的体重200斤,且常年缺乏运动。你经受着身体方面、健康方面和社会方面的痛苦。你摆脱痛苦唯一途径就是锻炼,让你的身体匹配你的价值观。
再比如,你重视生活质量,但是你有抽烟的习惯。可是在现在的政策下,你不得不躲在厕所和一些犄角旮旯偷偷抽烟。所以,每当有人经过的时候,你都会很慌张,很愧疚,生怕别人看见你在“不该抽烟的地方抽烟”。
这跟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背道而驰。
想要解决这种痛苦,你的选择是要么戒烟,要么去允许抽烟的地方,大大方方地抽。
3.痛苦的逻辑
作者认为,痛苦的逻辑是: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知识所采取的态度。
就好像,世界上没有几个吸烟的人不知道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但他们仍然吸烟。大多数吸烟者理智上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们继续吸烟的行为和他们对待这种讯息的态度有关。如果他们觉得这点对自己的健康极端重要,他们很可能就戒烟了。对于危害的强烈感觉通常能帮助人们克服上瘾作用。
但是相反,如果他们有侥幸心理,或者觉得这个讯息不重要,是人们故意捏造的新闻,那么他们就会对抽烟这件事自我合理化。
但是,如果我们允许自己的行动背离自己的价值观,就会引起折磨人的痛苦。
作者年少时的经历,让他第一时间体会到了全然的平和心态。所以,以后每次当他选择让自己的行为遵从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也都能体会到。
清楚了这点之后,这种痛苦就成了他的警钟,帮他在生活历程中不断作出必要的修正。
如果你正因为某件事感到痛苦,那么说明你的行为跟你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总结一下,痛苦是一个人的拧巴。这个拧巴在于你的价值观跟你的做法之间有距离。所以,修正你的行为之后,你的状态立刻就好起来了。这就好比为什么有人在打完游戏后会感觉到空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