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父母问,为什么我为孩子掏心掏肺,操碎了心,孩子的脾气反而越来越大了?
那是因为,当付出与爱被用在了不恰当的时机、场合,爱就会转化为“碍”。
最近读了《适度养育》这本书,作者朱迪思·Y. 洛克博士在书里说,父母对孩子的爱、照顾和要求都要适度,过度养育可能把孩子变成“盆景孩子”,束缚孩子的潜能,削弱他们的心理弹性,还将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养育负担。
比如父母主动承担孩子本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赋予孩子高过他能控制的权力,对孩子的关注和回应超过孩子需要时,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给父母养育孩子带来困难。
本书的作者朱迪思·Y. 洛克博士,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当代养育方式、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领域中的亲子互动等问题,为儿童、青少年、父母提供心理咨询。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是不是为孩子做得太多,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生活适应能力。
今天和大家分享书里刷新我育儿观念的四个地方,希望能帮助更多家长破除观念上的束缚,把孩子的成长必经的过程还给孩子。
01 完美的育儿理念只会引起我们的愧疚感
朱迪思·Y. 洛克博士《适度养育》这本书里说,当你能做的(现实),和你想做的(理想)不一致时,你将更容易产生愧疚感。
父母长期对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微小或无法避免的“错误”感到耿耿于怀,导致养育焦虑和痛苦,而养育焦虑反过来又促使父母采用溺爱孩子的养育方式。父母自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弥补他们犯下的“错误”,对孩子而言,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不是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而是父母给自己设定了完美养育的标准,导致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产生愧疚感。
最近孩子成绩下滑,孩子对学习丧失自信,我和家人也开始自责自己在孩子学习上的疏忽。
每次孩子写作业遇到问题跑过来求助的时候,我们都会尽心尽责地帮助孩子解决困境,最后孩子越来越依赖我们的帮助了。
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习依赖,我们决定送孩子去补习班,让老师教导孩子如何学习,但是到了补习班,我发现很多认识的孩子都在补习,我又开始不淡定了,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孩子,没有给孩子提早上补习班,输在了起跑线上。
为什么我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充满愧疚感呢?
因为我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最适合的,但是当孩子的表现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时,我就慌了神了,开始自责,自己并没有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所以,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时,我的自责与愧疚控制我主动去帮助孩子学习,但是这种行为其实对孩子主动学习并没有任何益处。
只有父母放下完美教育的人设,接受自己是在探索合适的育儿道路,允许自己犯错和改进教育方式,我们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02 碎片式学习育儿方法导致错误的育儿观念
《适度养育》这本书里把家长分为四种类型,即
爱孩子同时又要求孩子举止得体的父母被认为是“权威型父母”;
通过大喊大叫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但对孩子很少表现出爱和回应的父母是“专制型父母”;
非常爱孩子但又无法让孩子遵守某些行为准则的父母是“溺爱型父母”;
而既没有爱,也不坚定地认为孩子需要承担行为责任的父母则是“忽视型父母”。
拥有高要求和高回应的特征的权威型教养是比较理想的养育风格,它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心理弹性,安全感和受欢迎程度。
但是这一理论经过媒体或者专家宣传后,就简化成了一条信息,即被父母珍视、关爱的孩子比不被关心或者重视的孩子表现地更好,鼓励父母要多倾听和回应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
朱迪思·Y. 洛克博士在书里强调,只有忽视型或专制型父母才需要听从此建议,即学会倾听和回应孩子。
不是所有父母都需要学会倾听和回应孩子,而是忽视孩子或者专治型的父母才需要倾听和回应孩子。如果本身已经做得很好的父母,加大倾听和回应,就会变成过度养育。
比如你是一个权威型父母,对孩子加强倾听和回应,就会让你变得更加重视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控制父母的决定,最后把孩子变成家庭的实际领导者,父母围着孩子转。
而溺爱型父母,如果还要对孩子加强倾听和回应,这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其他人就该听自己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育儿文章,学了很多育儿方法,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我们在读这些文章,学这些方法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只有清楚知道自己的养育风格,我们才能从大量简化的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中走出来,避免被误导,错误地调整育儿方法,对家庭和孩子造成伤害。
03 爱孩子不等于父母要被孩子的成功负责
爱孩子,父母就一定要为孩子的快乐负责,为孩子获得成功负责吗?
《适度养育》这本书里说,爱孩子不等于父母要确保孩子一直成功。
父母所做的确保孩子成功的所有工作无意间也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不良信息。如果你总是尽一切努力确保孩子成功和获胜,那么你是在暗示孩子,成功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意味着如果他失败了,你是无法接受他的。
尽管你可能会告诉孩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尽力”就好,但是你插手这件事的做法也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只有成功才能得到你的肯定,甚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你的爱。
父母总是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感觉良好,增强自信心,其实正是这种心态让孩子认为只有做个优秀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娃,不是考试前几名,就是参加各种才艺比赛得奖,再不就是全家一起去观看孩子的演出比赛。
父母想要把孩子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其他人看到孩子的优秀,表面看,确实让孩子增强了自信心,但是这种行为其实也是在暗示孩子,他必须成功,才能得到其他人喜欢。那么在他的心里,成功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假如有一天,孩子不得不面对失败,面对还有其他人比他更厉害时,孩子可能就会备受打击,因为成功是他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全部的信念。一旦信念崩塌,他就很难再重新恢复自信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和挑战就会放弃,因为他需要的是成功,如果做做这件事不会带来成功的结果,他宁可不做。
所以父母需要放下为孩子成功负责的心态,接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失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找改进的方法,而不是用闪光点掩盖失败。
鼓励和陪伴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动去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04 不要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童年
很多人都在有了孩子之后都说,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苦,绝不让孩子再吃一遍。
小时候家里少吃少穿的人,在孩子吃穿方面花钱绝不手软。
小时候父母没带去游乐园的,只要孩子想去,立马带着飞奔游乐园。
小时候盯着别人家孩子的自行车偷偷羡慕的,只要孩子看一眼同龄人的车子,马上领着孩子买一台回来。
拼命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吃苦受罪,我们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其实这种想法只是我们借由孩子去满足小时候那个没被满足的自己罢了。
朱迪思·Y. 洛克博士《适度养育》这本书里说,
即使你的父母是非常糟糕的父母,你也可以取得成功。
怎样才算成功?
我认为如果你从有问题的童年成长为一个有教养、经济独立、有能力爱和被爱的人,就是成功。
这也恰恰证明你有心理弹性;证明你的父母没有竭尽所能地满足你,反而驱使你主动追求成功,促使你自己克服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成功的育儿不是给孩子金山银山,让孩子生活优越,要什么给什么,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可以独立,有爱,主动去追求目标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育儿,要拉长时间范围去看未来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我们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抱怨父母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看到,当初的未满足,让我们学会了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东西。
父母已经做到了当年他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养育选择了,而且他们也成功将我们培育成了独立的人体,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其实是成功育儿了。
反而是我们在生活条件变好的时代养育孩子,孩子变得娇贵,不肯吃苦,反而丧失了坚强,坚韧,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
所以家庭教育不能只想着满足眼下的孩子的需求,更要着眼未来。
比如你希望孩子拥有哪些好品质?列出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好品格,每天睡前读上一遍,提醒自己养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
写在最后
《论语·先进》里说,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事情,如果做过头了,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物质条件的丰盛,让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受苦,经常过度保护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苦,舍不得让孩子经历挫折,只要是孩子的事情,都亲力亲为,生怕自己哪里没做好,亏欠了孩子。
但是小树苗如果不经历风雨,是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只会变得如同家里的盆景植物,看起来很精美,其实根本无法自己生存。
父母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孩子可以独立走出家门,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生活。所以,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父母不妨偷点懒,少做一点,把孩子的成长过程还给孩子。
《适度养育》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实用的育儿方法,如果你正在为如何教育孩子发愁,这本书推荐给你,让你轻松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