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爱在云端(十四)——惩罚的“微波效应”

爱在云端(十四)——惩罚的“微波效应”

作者: 燕南飞_9c81 | 来源:发表于2019-07-04 10:45 被阅读0次

            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烂漫了春光。在结束一系列悲催的明知不可能达成的瞎忙之后,我在生机盎然的春季复苏了。

            孩子们带着一样的期待来到学校,来到我们的地盘——教室。许是双休日的出游带来的放松和兴奋还蛰伏在心中,孩子们不是显得浮浮躁躁就是心不在焉。孩子的激情要老师去发动,可是我还没有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终于实施了静坐五分钟的惩罚。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之前树立的对老师的信任和对班级的信心减弱,一方面却又无法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教育真是一种叫人纠结的活动。

          下午临放学,数学老师在讲评作业,借口寻找一份表格,悄悄观察孩子们的眼神,看向我的目光没有愤怒和恐惧,我才稍稍安了心。 话说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照管55个纪律散漫的儿童,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违纪行为紧追不放,处处抱怨,每每训斥,时时苛责。结果发现,8天后儿童的问题有增无减,每个儿童都有50次左右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很多行为是指向教师的,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之后,他对一切攻击行为不予理会,而对每一次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奖励,结果发现,到了11天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戏剧性地下降了,而师生间的合作上升了。由此可见,过度惩罚会助长课堂问题行为。

          我向来对所谓的大师的实验不太感冒,可是对照自己以往的班级管理,确实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没有上述实验这么严重罢了。我还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没有失去这个最难把握的“度”。 惩罚还有一个副作用——滋生逃避行为!惩罚措施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长期来说并没有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学生在受到惩罚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矛盾,如何处理失败以及遵守规则和惯例。有时,它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学生如何进行逃避,因而并不是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惩罚滋生逃避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鼓励学生集体参加课堂活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样的惩罚,适得其反!

            刚学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惩罚的微波效应,指教师惩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教师应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1.禁止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这类语言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教师的形象,恶化师生关系,产生对抗性行为。2.惩罚应该具体。具体的惩罚能够使被惩罚的学生心服口服,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加以改进,其他学生也能引以为戒,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惩罚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惩罚的对象是他错误的行为,而非他个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翻旧账,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3. “移情性的理解”。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避免微波效应。

            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惩罚教育容易滋生失败感。许多人批判中国的孩子缺乏惩罚教育,其实缺乏的是惩罚的方法。有理有据,不找理由,不凭情绪,不翻旧账,是有效惩罚的前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在云端(十四)——惩罚的“微波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ll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