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手机里面开启消息推送的APP不多,除了国民应用微信、自家公司的APP外,就要数即刻了。想当初发现即刻是在一遍文章里,作者说很好用,于是我就下载了。结果打开看了一轮就亮了。然后我把之前几个内容类的推送都关了,只剩下即刻。
那到底为什么它能从众多内容推送应用,包括风头正盛的某头条堆里杀出重围,让我在人群里面看了它一眼就无法自拔呢。
由于职业病的缘故,遇到很多事,我都习惯性的喜欢去刨根问底。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我为什么会讨厌应用。于是,就有了这边文章。
APP名称:即刻
口号是:就想看点好东西
产品定位:
向用户推荐订阅主题,当主题有新内容产生,即刻便向用户推送。
用程序的语言来说,就是IF ***更新了,THEN 就会告诉你。很巧的,这家公司的名字也叫IF tech,题外话。
用户定位:
20-40岁,受过一定教育,有知识诉求的年轻学生、白领。
即刻可以满足他们至少三类需求,
①在信息过载时代,从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精准度高;
②打发碎片化时间,例如公交车上,午餐排队期间,浏览热点、有趣的消息;
③职业压力,知识焦虑,通过关注行业相关主题,学习了解更多东西;
信息架构:
业务逻辑:
1、订阅:用户通过订阅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①即刻订阅来自用户的主动行为:
a、我选择,所以我喜欢,即刻主题的用户接受程度较高。这种模式可能有点不足就是,需要用户主动订阅才能触发,不利于用户冷启动。即刻3.3.0版本推出了推荐模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用户和不活跃用户订阅主题数较少,造成可读内容少,访问少的不良循环问题;
b、快速达到较高的推送精准度。一般推荐网站,用户需要不断使用,和算法不断磨合来提高精准度。即刻的自主订阅省去了一大步。
②即刻内容普遍质量高:
a、主要采用人工加机器的方式获取主题,保证了主题的质量;
b、主题词颗粒度较细,这是即刻的一大亮点。例如可以推荐“豆瓣评分8.0以上电影”,而不是“热门电影”,或者“豆瓣电影”;
c、主题下的内容来自于PGC,绕过了UGC质量无法保证,需要审核的步骤;
2、提醒:当用户订阅的主题有更新产生,用户就会收到提醒通知。
①即刻主打的点就是让用户先订阅,然后就可以快速的查看主题下最新的内容,开启消息通知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即刻和微信现在基本成了我开启消息通知为数不多的APP之一;
②订阅和提醒分开了两个设置功能,就是说某些主题,你可以订阅,但是不必开启提醒。和很多APP一刀切的作风不同,考虑到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3、阅读:收到提醒通知后,点开通知进行阅读。
①点击推送通知后直达消息详情页面,而不是首页或其他页面,符合用户预期。这是即刻在去年2.6.1版本做的改良;
②消息详情页阅读体验有待优化。即刻站内APP消息点开,一般会去到外部页面,也就是那些内容的原页面。其中页面布局来源五花八门。这样的做法个中有商业合作,资源互换的原因,可以理解。但是详情页的阅读体验,例如夜间阅读模式等就很难实现,希望往后可以优化;
4、分享:用户把好的内容分享出去。
分享在PC时代或许只是一个标配,但到了流量红利逐渐减少的移动时代,能不能吸引用户分享出去,基本就成了是否好内容的一个衡量标准。很多好的内容、APP都是通过口碑传播出去的,而分享就是口碑一个体现;
①消息除了普通的链接图片分享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消息卡片的形式,即带二维码的图片形式分享到社交网站。图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很好的信息载体,因此不应该被忽略;
②即刻对所有从站外回流的用户都做了承接页,承接页至少有两个用途:
a、刷即刻存在感,先感知即刻的存在,再选择去到消息来源页面。而不是直接去到消息来源页;
b、分流,用户去到承接页可以选择去消息来源页、打开即刻、关注该内容的所在主题等;
关于工具的思考
1、工具应用也可以很性感。
即刻本质上就是一种订阅、收集信息的工具。通过做好用户想要的精细化内容,而把产品从冷冰冰的工具,变成性感的产品;
2、工具应用想做大,必然要谋转型。
工具天生用户即用即走,用户停留时间短,粘性也不够高。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容,还有社交。因此在工具的转型路上,成为内容网站、做社区,是一个方向。
除此之外,当强大到一定程度,工具也可以选择自己成为平台,UC浏览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与之相反,当公司本来就存在一个平台级的产品,单打独斗比较困难时,下层成为平台的基础功能又是一个好的方向;
3、工具定位的产品要保持克制。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最早原自张小龙,但是微信的功能就算不断增加,但是还是一直在做链接器。而刚开始下载即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小而美。三个TAB,发现、消息、我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非常清爽,不冗余。所以当即刻在3.3.0版本增加了一个推荐TAB时,看到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的负面评论并不是偶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