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帖介绍《清华竹简》研究和整理结果,其中提到一些内容,推翻、勘误或者充实了过去的一些信史,可能改变一些所谓的历史定论,很有意思。
《清华竹简》研究和整理结果比如过去熟知的“烽火戏诸侯”故事。按照司马迁《史记》记载,是周幽王宠爱褒姒,假纵烽火。看诸侯勤王颠屁颠地一个个跑累出狼狈像,博得美人千金难买一笑。结果,后来真的受到犬戎攻击,周幽王再以烽火为号,如狼来了故事,无人响应驰援,导致亡国。
“烽火戏诸侯”故事《清华竹简》的记载却是,周幽王因宠爱褒姒,想废先娶的老婆生的儿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盘为太子。宜臼出逃到舅家西申国。周幽王和伯盘一起带兵杀向西申国,结果被意外杀出来援助宜臼的犬戎军队消灭。周幽王死后,大臣们并不迎还宜臼,而是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为王。叔侄之间又展开了长达21年的战争,最终,在晋国国君的支持下,宜臼获胜,是为周平王。
西周灭亡这件事,司马迁和《清华竹简》记载,相同处,是西周之灭,有周幽王宠爱褒姒的原因,但具体事由,及其所关乎的历史关乎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大相径庭了。
司马迁写的历史及是非曲直简单,那就是红颜祸水致昏君无道胡闹。
司马迁写的历史及是非曲直简单而按《清华竹简》,红颜虽有原因,但真正的祸根,却是王位传承之争,是非曲直并不简单。
两种不同记载,比较而言,我以为《清华竹简》更为可信。不为别的,只为司马迁的记载,“烽火戏诸侯故事”太过离奇荒唐,君昏女祸的“脸谱化”倾向性太明显。也就是说,怀疑为了“政治正确”,司马迁刻意对周幽王进行污名化处理,采信传说而不是事实。实际上,从西周众臣不肯迎还宜臼并一直坚持了21年的现象可见,周幽王之伐宜臼,并非完全荒谬昏聩,甚至很可能还受到群臣拥护。或者反过来说,宜臼才是那个不得人心的人。至少,借助“外部势力”弑父杀弟,他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
司马迁完全不知道周幽王死于宜臼盘伯王位之争?很可能他知道但不愿意提及。毕竟,从夏桀妺喜商纣妲己以来,君昏女祸就是王朝败亡原因的“标准答案”,周幽王也不能例外。
很可能他知道但不愿意提及这件事,如果认同《清华竹简》,周幽王和褒姒都应该平反。至少,西周灭亡,要认定为是一件史上屡见不鲜的王位之争因“外敌”介入而导致的意外。
有趣的是,这件事的结果,对秦的兴盛有关系。
嬴姓的秦人是从哪儿来的?以往所载,商纣王手下一个叫飞廉的人是秦人有名的祖先。余则不甚了了。《清华竹简》新有补充:
周武王灭商,飞廉躲到了嬴姓的聚居地东方。后来,商地及东方部落叛乱,飞廉死于周公平乱。周公把参与叛乱的嬴姓人、和飞廉关系紧密的族人,强制从山东迁到甘肃(今甘谷县一带)戍边。
再就是其他史籍也有记载的,秦人生存发展能力极强,异地而来,不但没有衰微反而不断壮大。周幽王儿子王位之争,秦襄公拥护宜臼跟对了人,得获封予,秦又得到进一步兴盛发展。
不过,这倒是次要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秦人来历的史料充实,对秦始皇之屡屡东巡,也应该有更符合客观真实的理解。
以往,史料对秦始皇屡屡东巡的说法,就是集中在其访求长生不老之道的乖张荒诞偏执上。也许,不可否认,秦始皇之东巡有求仙的荒唐。但求仙,不应该,也不会是秦始皇东巡的全部动因。正如司马迁写汉武帝,通篇都是求仙求仙求仙,显然不是全部史实真相一样。联系到秦人祖上来自东方,寻根问祖,应该才是人之常情且更接近于真实的秦始皇东巡动因吧?
秦始皇屡屡东巡秦始皇的祖上飞廉那一众人,被迫西迁时,该同时带去了多少关于东方的记忆和怀念?这些记忆和怀念里,有浩瀚无际的大海吧?有泰山及顶时,东方水天之间喷薄而出的太阳之灿烂壮阔吧?有海市蜃楼的恍如仙境吧?还有土肥水美物产丰富吧?……可想而知,这些记忆和怀念代代相传,秦的后人,那些生活在土塬瘠地环境中的人,该有多么向往?或者,根本就是魂绕梦牵的神往!到了秦终于“光复”了“故地”时,有了条件,也创造了条件,秦始皇要去巡访印证一番祖上所传的那些美妙,不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当然,还有封禅泰山所承续和意味的那些神圣意味,也该是秦人东方情结的重要内容吧?所谓求仙求长生,其中不是也必然于有在焉吗?干么单独挑出来求仙事专门贬损秦始皇?
秦人的东方情结及其秦始皇的情结之旅,应该是历史真相,并完全可以理解。
秦始皇统一中国,一路往东扫过去,只怕也就是世代相传不息的东方情结在作怪。
有机会找到《清华竹简》整理出来的文字,看看还有什么新的有意思的内容。
插图全部选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