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可清华大学最新整理出的竹简,却完全刷新了既往认知——蚩尤竟然是黄帝的儿子?黄帝战蚩尤竟是父子之战?
清华简鉴定 图源: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初步清理后的清华简 图源: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理出的清华简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考古爱好者们对此发现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战国时期的竹简与黄帝的年代相距甚远,因此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也有人认为竹简记载的其他内容详实可靠,可推演出黄帝蚩尤的关系也同样可信。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书影此桩公案之中还有太多历史的细节有待商榷,就暂且按下不表。
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记录这一切的竹简。
竹简,就是古时人们用于写字的竹片。以刀断去细密竖直的竹子,再将其削刮成片,最后用火炙烤过后,便可提起墨来,在竹片上留下所想所思。
简的长度不一,代表着不同的用途:三尺简用于书写诏书律令;二尺四寸简用于书写典籍经书;一尺简用于信件,称为尺牍,这样的长度便于运送和携带。除去竹简,古时常用的书写工具还有木牍,木牍和竹简形状相似,两者合在一起,便有了“简牍”,装订成册的简牍,就是一本书了。在纸张还未出现的年代里,简牍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读写工具,其使用的年限可从先秦算起,而后一直延续到魏晋。
装订成册的简牍 使用丝织品制成的“帛”,也是魏晋以前的书写载体之一。但是与竹简木牍相比,帛成本极高,因而十分珍贵,仅限于贵族阶级使用,帛的普及率远不如竹简和木牍。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竹简的出现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和纸张一样,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首先打破了贵族阶级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垄断。书写的革命推动着普通人去触及、书写和反思自身,于是一种丰富的、活跃的、多样的思想交流借由小小的竹片汇聚一堂。
竹简的诞生不仅仅交付了文化的起源,作为记录的工具,竹简可流传千年。于是竹简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写于竹简之上的文字,同样写尽了人间百态,记录着时代更迭:郭店简有讲述早期儒学观念的《六德》、上博简屡见记叙君臣旧闻的《国语》、岳麓秦简中记载着数学题、睡虎地秦简则翔实的记述了秦朝的法律系统。
岳麓秦简中的数学应用题 里耶秦简中的乘法表目前,中国曾多次在考古活动中发现各式竹简,它们或是被置于遗址地,或是被掩埋于古井中,抑或是散落在墓地里。此外,竹简的发掘与出土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每次出土少则有十余枚,多则达上万件。
不同地区出土的竹简记录着什么?它们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特点?今天,小艺为大家盘点了最值得一看的竹简,我们翻开历史一页。
湖北
湖北省是我国发掘和发现竹简最多的省份,也是出土楚简最多的地区之一。从这里找到的竹简可跨越战国、秦代、两汉三个时期,其内容几乎涉足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根据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的解释,湖北地区出土竹简较多,同当地水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从战国时期起,人们使用竹简作为随葬品或因为其他原因将竹简埋于地下,就是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但是湖北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地下水位较高,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湖北地区相当湿润的水土条件,使得大量的竹简得以保存至今。
01/ 云梦秦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云梦县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秦简又被称为睡虎地秦简,指的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
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02/ 王家台秦简
📍出土地点: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
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共计813枚。简文内容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
03/ 关沮秦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
周家台秦墓竹简出土时被竹笥包裹情况又名周家台秦简,1993年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发掘的周家台30号秦墓当中出土,共计竹简381枚、木牍1方,内容分为《历谱》《日书》和《病方及其它》三种。
04/ 张家山汉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江陵县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此次清理发现了张家山汉简,竹简中所载为汉代典籍,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共八种,涉及汉代法律、军事、历法、医药、科技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张家山汉墓竹简里的《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古代数学佚籍。
05/ 凤凰山汉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至1975年,考古学者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的12座汉墓中发现了简牍,这一批简牍就是凤凰山汉简。1973年发掘的第八、九、十号墓出土简牍约141件,八号墓出土竹简175年,因为残破得厉害,实际尺寸不明,其所载内容似乎是谴策,但原件未见发表。
06/ 郭店楚墓竹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荆门市
📑现藏于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来的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
郭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07/ 包山楚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荆门市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它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此外,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由此可见由篆变隶的轨迹。
08/ 九店楚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江陵县
1981至1989年,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对九店东周墓地进行发掘。墓地位于江陵县九店公社雨台大队(今纪南乡雨台村)施家洼东岗地上,此次行动共发掘东周墓597座,其中56、411、621号三座墓中均出土了竹简。竹简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称量农作物有关,包括衡制和量制的换算;二是与数术有关;三是与典籍有关。
09/ 曾侯乙墓竹简
📍出土地点:湖北省随州市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竹简是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迹简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的还有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竹简拓片所出竹简有字简为240枚,6696字,内容为遣策。曾侯乙竹简是自西晋时代发现汲冢竹书之后,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连同出土的铜器、编钟与礼器等铭文一起,这些文字资料是研究这座古墓以及先秦时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湖南
湖南省发掘和出土的竹简同样不少,这一点也和湖南地区的水土条件有关。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现的竹简,大部分都是以随葬品的形式被葬于墓地当中。只有湖南地区的竹简,主要被掩埋于古井当中。这也是湖南地区出土竹简的特点之一。
里耶古井遗址发掘现场古人选择古井这一场所掩埋竹简,或与当时官府如何处理废弃的文书有关。这些被丢弃的竹简,几乎都是政府的文书薄籍,有些是陆陆续续被投入古井,有些则是因为改朝换代,被一次性大批量投入其中。
01/ 里耶秦简
📍出土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
📑现藏于湖南省里耶秦简博物馆
目前发掘出来的里耶秦简共有36000多枚,其内容极其丰富,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重要依据,数量众多,内容详备的公文形式,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
秦简的整理结果已经证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也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
02/ 走马楼吴简
📍出土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现藏于湖南省长沙简牍博物院
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号。
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至120字,竹简每枚30字至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
山东
01/ 银雀山汉简
📍出土地点: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
📑现藏于山东省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于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据学者的推断,应是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甘肃
甘肃省由于气候干燥,为保存竹简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因此也有不少的竹简出土。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甘肃省出土的竹简,大部分都是在古民居遗址中发现的。许多竹简就被随意放置在墙堆当中,或是被当做上厕所时擦拭屁股的手纸。
此外,由于甘肃省地处多朝边界线附近,这里出土的竹简提供了当时边境往来交流及军队屯驻的信息,这些都是较为罕见的且极其重要的文本资料。
01/ 武威汉简
📍出土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汉简又称凉州汉简,指的是1959年-1981年于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大量汉简。这批简牍时间上横跨西汉到新潮王莽时期。
内容可被分为三类:一是《王杖诏令简》,《王杖诏令简》第一次于1959年从凉州磨嘴子汉墓中出土。共计10枚,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1981年,又在同一个汉墓中发现了46枚。两次《王杖诏令简》记述的内容都是当时统治者对于高年鳏寡残疾人给予优抚的法令,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重要资料;
二是医药简牍,1972年凉州旱滩坡汉墓出土,是为新朝王莽时期的简牍,简牍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资料;三是仪礼简,于1959年凉州磨嘴子墓群中发现,记载了九篇完整的《仪礼》,是西汉经书的样本。
02/ 敦煌汉简
📍出土地点: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
📑敦煌汉简因盗掘和政治原因,一部分被带到了大英图书馆、一部分被存于台湾中研院、一部分被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汉代烽燧遗址敦煌汉简记述的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其内容多与屯戍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除此之外,敦煌汉简还涉及了历谱、医药、相刀、相马方面的书籍。是研究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03/ 放马滩秦简
📍出土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省放马滩一带分布有100多座秦汉墓葬,均集中在秦岭山脉的四道岭山坡上,呈扇形分布,墓群保存较好。
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放马滩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的460枚放马滩秦简,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内蒙古
01/ 居延汉简
📍出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居延地区、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肩水金关
📑现藏于内蒙古额济纳博物馆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出土简牍一万余支,这便是居延汉简。
其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从此成为考古界中耀眼的名字。
安徽
01/ 阜阳汉简
📍出土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
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墓发掘出土。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分析,墓主可能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竹简原在椁室东边箱漆笥内,因墓葬早期被盗,椁板塌毁,竹简被挤压成块状,受到严重破坏。简片经细心揭剥分离,但皆已残断。竹简形制、编联均无明显特征可寻。阜阳汉简经整理编纂分为10多种古籍,因原有书名标题无一残存,今名或用传本原名,或据内容另拟。其中有《苍颉篇》《诗经》《周易》《万物》《吕氏春秋》等。
青海
01/ 大通上孙家寨汉简
📍出土地点:青海省大通县
孙家寨汉墓发掘现场1978年7月,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墓内出土阴刻篆文“马良私印”铜印,故也称“马良墓”。出土简长25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简材木质,云杉属,简上文字隶体,每简30—40字不等,残简有400支。内容为军事律令文书、军队的编制、阵法和标帜。
河北
01/ 八角廊汉简
📍出土地点:河北省定州市
📑现藏于河北省定县博物馆(不确定)
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今定州)M40汉墓。竹简内容为先秦古籍,分别为《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六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
河南
01/ 新蔡葛陵楚简
📍出土地点:河南省新蔡葛陵故城
新蔡葛陵楚简是于1994年8月16日,在河南省新蔡葛陵故城楚墓中被发掘。楚简竹质墨迹,以楚国文字书写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赗书,数量达1500余枚。由于葛陵简出土于淮河流域,为研究楚国腹地和东部疆土之间在卜筮、祭祷等礼制风俗方面的异同提供了宝贵材料。
江苏
01/ 尹湾汉墓简牍
📍出土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
📑现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
出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六个汉墓中,是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内容完整的西汉郡级政府文书档案。
这批汉墓简牍经过后来的整理,包括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集簿》《东海郡吏员总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簿》《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车器集簿》等六种簿集;术数历谱《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时》《行道吉凶》元延元年历谱和元延三年日书等;私人文书赠钱名簿、随葬谴策、元延二年日记和名谒;汉赋佚篇《神乌傅》等。其中,《神乌傅》是我国最早的四言俗赋,比曹植的《鹞雀赋》早约200年。
不详
除去上面那些,还有一批没有确切来历的珍贵竹简。这些竹简都是由于盗掘或其他原因,在文物市场中流传多年,后因机缘巧合,又被国内的博物馆和大学机构所收购。
0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994年春,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将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图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斥资购回。为第一批竹简,残简、完简共计1200余枚。
1994年秋冬之际,又有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第二批竹简。这一批竹简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简相同,并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
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两批竹简均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内容总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多为传世本所无。有些虽有传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由于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已无从确认。
0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现藏于清华大学
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由于清华简是盗掘的,后又经境外市场多次转手贩卖,其出土时间和地点均不详。
这些流传千年的小小竹简记录了世间百态,不妨亲身去往各处,一探究竟。
-END-
编辑 | 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