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所谓安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将长辈当作长辈来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兄长尊重;处在高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也就学着去做。这是品德兼具的人施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讨厌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级;如果讨厌下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也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如果讨厌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却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却对待你左边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右边的人。以上这些,就叫做“絜钜之道"。
《诗经》中说道:"能够使人心服口服的军国君,就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爱的他也喜爱,老百姓讨厌的他也讨厌,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了。
《诗经》说:"雄伟的南山啊,上面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敬仰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果稍有偏差,就会为天下人所诟病。
《诗经》说:“殷朝没有失去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要求的。所以就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着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是说,能得到民心的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心的就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兼具的人首先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去拥护他,有人去拥护他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供给。德是最根本的,财是细枝末节。如果把根本当作了外在的东西,把细致末节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么就会与百姓抢夺利益。所以,君王聚敛钱财,民心就会丧失;君王将产钱财散于百姓,民心就会聚拢在一起。这正像你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人也会以言行不一的行为来回应你。财务的来路不清不楚,总有一天也会不清不楚的失去。
将心比心,即得人心。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反之亦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76663/bfd265ef9b1f4a6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