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书之缘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否真的能改变个人气质和容颜,在此不与论断,但于我而言,却是的的确确地提供了丰裕的精神食粮。
读书似乎也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依稀记得第一次认真思考“读书”二字,还要追溯到初中课本上冰心在《忆读书》中写道的最后一句: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语文老师对这九个字的深刻见解,让我有了当时深刻的思考—读书似交友,一本好书,如一知己,从而开始了漫漫的读书路,从郭敬明、张爱玲、柯南·道尔到鲁迅、周国平、老舍、巴金,只要目光所及之处,定要留下缕缕书香。
研究生毕业后,每天忙忙碌碌,虽然工作上时有充电,但却鲜有时间闲坐灯下,再慢慢品读诗书。
子曰:三日不读,面目可憎。
那时的自己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没有了书香的陪伴,如鱼失水,总感觉自己脑袋空空、思想混沌,仿佛被一阵阵迷雾禁锢住了似的。
可是这样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频繁,感受力却越来越弱。就像是现在,一周不读书竟然也会觉得挺习惯,这不禁又让我反思起来,原来习惯是如此可怕的力量。
但每每回想起读书带来的乐趣、陪伴与岁月静好,我便会不断鞭策自己要完成曾经许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小愿望,这几年因为疫情不能远行,那就让灵魂栖息在路上罢。
02 读书感悟
读《傲慢与偏见》看爱情、婚姻百态,读《呼啸山庄》知爱恨纠葛,终究不过袅袅青烟,读《简·爱》悟找寻自我的意义,读《追风筝的人》观世间残酷,救赎不过是自我慰藉……这些曾经陪伴自己的阅读时光,常常让我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妙笔生花,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小世界”,和鲁滨逊一起孤岛求生,和格列佛一道游历飞岛国,思想的火花在我小小的世界里拉出一束长长的光。
读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豪迈,不过生死二字;
读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放、被贬,依然乐观、豁达;
读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凄美的意境,令人动容;
读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才华横溢,年少有为,金兵南下,愤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即使晚年生活清苦,遇人不淑,仍不为世俗所累,宁受牢狱之灾,毅然选择和离。
想来,这些良师益友从未离开过,书中浓缩的智慧、人生道理、异国风情、世间百态,都在不经意间融入自己的脑中、心中。
近日,再次拜读席慕容珍藏纪念版的散文集《给我一个岛》,记录的是她生命中的黄金七年,细碎的小事,随着岁月的辗转,有了不同的意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在《块玉之缘》章节中所写的《琴音》这一篇,调音师通过钢琴音色就能判断出女儿练琴的时长,“钢琴这种乐器,一定要经过长时间认真的弹奏之后,它本身真正美好的音色才会慢慢出来”,这细腻的描述又让我梦回大学时也曾疯狂迷恋过她和海子的诗歌,《一颗开花的树》、《回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优美隽秀的文字满载着青春的记忆。
最后她写道:“真的!岂只是钢琴这一种乐器而已,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工作,不都是你放进去多少力气,它就会忠实地反映出多少成绩来吗?”
03 今日所思
大抵作家都会有些悲春伤秋的罢,由一件小事就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极具敏锐的洞察力,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那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于我而言,读书的意义在于享受阅读的过程,是欣喜也好、是悲恸也罢,与大家对话,不偏听一家之言,当你沉浸其中,多会变得包容、平和,习惯会逐渐转变成能力,能够接受万千世界,能够辩证看问题,能够欣赏美、发现美。
借用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培根在其《论读书》中的论述作为总结,深以为然: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写在最后:读书可以是一种习惯,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力,愿我们都能与书为伴,以梦为马,洗净铅华,始终永葆初心!
(夕楼原创作品,原创不易,感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