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一件事情能像读书这样,能轻易的改变一个人的容貌、气质乃至人生了。
刚工作那会太嚣张,凡事总要争个高低对错不可,有理可争,无理必争,潜意识里其实是特别希望得到承认,生怕别人不知道我读过几本书似的,说实话,现在的我一点也不喜欢那时的自己——昔日用自己的无知和愚蠢刷来的快感,怕是早已经贻笑大方了。
三十岁的时候,学着人家办了张借书卡,可能意识到自己年龄大了,且听闻书是女人最好的配饰。彼时,诸如《女性如何修炼气质》《心里修养艺术》等又成为吾之青睐。但:藏而不看,看而不读,读而不用,用而不记,挑食般的只记动人之事,讲理论述皆绕之避之,只道书中的然所以而非所以然,且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一晃,肤浅了许多年。
如今:日常标配是帆布包包+一本书,每日与书成双入对,倍感安全。闲暇之余见缝插针,路人侧目我会暗自窃喜。
转眼年过四十,左手事业右手家庭,对世事的认识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有了更多的思考。再不言自己是读书人,勉强称自己为读书爱好者——如果说对这世界还有野心,那就是希望更多的读读读,以此勉励自己,这才是生活的刚需。
也将读书之惑与人坦诚,对方给予宽慰:追随内心,无须刻意。并鼓励多读些名家之书,哲性之书,让自己沉浸在美好的文字里,久而久之,蕙质兰心自然就出来了……并将几年的读书单整理相告……
遂顿感:这才真真正正是读书人,书中有他,书外亦有他。一句简单的:“不刻意,拿来主义”——他分明是以一种安静的力量引导我: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书有毒,让人瞬间成瘾;书为药,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读书本就是一件无中生有的事。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以上种种,皆为即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允许我啰嗦一篇且与将来的自己相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