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冷,已好多了!
上太平山,从东北角环西南去,然后沿着东面台街,一级一级的上,遇到一家人出游,朋友出游,或是夫妻抑或其他关系的人出游,多数想去看看那重整的太平塔(旧寨塔),听着话语,大体不差。
拾级而上,见到山花也见个影,更多见锯木伐木整出来的新桩新土,又见电线突出混凝土,原来这山路台级,边上要装电灯,这山体会通明的。上到塔基,老石灰黑,塔底座还是麻石条块。上面除漆红刷白,就是留着的弹孔大而圆,显眼着。原来也是突出效果。这地儿,尽情着整。
上台级,巧遇一队男生牵着的马,有三匹,前一匹白马,又两匹红马,马身上是袋,一担两边,马不语,只管下台级,人不说话,尽在前牵。不知袋里是运什么,但马蹄下台阶,踏踏有声,只是小心着。这巧,忙拍照。不会儿,又有妇女牵着三匹马,三匹全红的,也是人牵前马,后跟两匹,下着台级,那马儿不会昂首奋蹄,或是嘶鸣飞跃,即使山下是草原,这马儿也许要先下去台级,或是替主人干完体力活。马儿,不是轻些声,而小心的下,蹄声哒哒,人无声。
上得塔前下方有一亭,驳落颜料,也淡了色,那种沧桑倒是味儿。一看那柱上两联,此时寒风吹衣,远处雾迷,这联语倒使心开,又让人思远想迩的。”双塔焕雄姿喜见众擎成善举,一亭新器宇登临共勉济世心。”自古修塔筑亭整庙,都是民心民力,而非以官方独举。大概是善欲修,而普及众生,又惠及万众。由此想到传统之中修路造桥,兴学施药,为什么是那发达之人。达则兼济,千古不息。如今可能所谓公事公办,可办之需之力之财,又是何处生聚?
再看亭内另一联,把亭与文事相连,与文风同沭这山岚雾景,“一路松阴开画境,九霄塔影长文风。”境界一开,气象风气。前联顾及人情修为,后联画是倡文,自是不一般风流。太平山上太平塔,太平世界多文气。无文气的山山无神,有情收亭亭多意。
遥想明代万历年间,此塔方建,植松路道,沿水长开,上延绵山,直达塔影处,那是怎样画境诗意。文脉涨涌,天下幸盛!
亭上不足三十米,便是塔。塔的故事,写在这山间,那就是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兵事文事时起伏宕迭,可让塔生其辉,也会弹两洗身。历史沧桑,塔影润枯,如今又有多少文字写处道完?
今年,顺峰双塔重修,近日开放。从网上知修后意见纷异。民间不苟同,专家找理据。大概就是材料与颜色不能同入各方人眼,而不产生共识。今天走上去看看照照,原来是塔身用红白两道漆。而专家意见,原塔用红页砂岩,自然会是红色,风雨剥蚀,积尘生树,自然风化,灰不回原。再想这道理,那是砖石,自然换砖石,而非涂上漆吧。但愿这塔还能让人记忆。
弹孔留下了,做得更圆,更显目。从山看下去,这里是民居红顶,白宫银穹,华桂园金红,宝林寺皇黄,华侨城黑不溜秋,老城区黄灰,云桂湖泛黄(冬天),山上有树落叶,又有修电灯路线挖的坑,……相信没有一尘不变的。两老太说,这比过去灰的要亮多了……
风很大,那几个工人收拾拆下的脚手架,忙着。
从西边下山,见两民工抬一条石艰难上台级,走一步,上前的人似乎腰一弯,又直起。从身边过,并没有听到那喘气声,但薄衣大汗还是可见的。
还有路边林子里,埋电线的人,锄声镐声时有。
前马作苦力,后有人作苦力,这科技发达,但不是每一时每一处都会用,有能用。人还是有代替不了。
下山,听到山下湖边红亭子里男声女声,一会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朋友敌人美酒猎枪的。又听到喀秋莎,还有边疆的草原,牧羊姑娘放声唱,……
我也听也哼几句,走调,看着上来的几家人,老人小孩,男女,这山爬起来,人不少。
山下的人,还是比上山的多。塔修何色,换去何砖,谁有兴趣叽呱呢?风大了,跑步的多,其他锻炼的也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