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是由大臣推举上位的,一位是汉文帝刘恒,一位是昌邑王刘贺,刘恒顺利登基并最终成一代名君,开创了文景之治。刘贺却即位仅27天就被废黜,贬为山阳郡公,后来更被降为海昏侯,在提心吊胆中战战兢兢过完余生。同样是大臣拥立的皇帝,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刘恒进长安时,功臣集团刚平定了诸吕之乱,在选择大汉皇帝时,看中了在朝中无势,且其母薄太后也长期被冷落,没有外戚之忧,时年23岁的代王刘恒,是感觉相对其它势力雄厚的诸侯王,刘恒更易于控制。但刘恒进宫当夜,就夺去了周勃军权,用自己代王时的心腹取代周勃掌握了军队,此后更是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何刘恒能摆脱功臣集团控制?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西汉初年,刘姓诸侯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实力,足可与朝廷抗衡,功臣集团并不能操纵朝政。实际上,在平定诸吕之乱中,诸侯王也出了大力,立有大功;另外,西汉初年,各诸侯王还是心向朝廷,这也牵制了功臣集团,让他们不敢为所欲为。最后,功臣集团主要领头人有两个,文臣陈平,武将周勃,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也是刘恒能坐稳宝座的原因。
到刘贺进长安时,情形已经完全不同。首先刘姓诸侯王,经过景帝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推恩令的反复打压后,实力大减,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可能性,国家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在朝廷之上;其次,经过连串血腥的争夺后,朝堂上霍光大权独揽,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挑战霍光权威,这时的朝廷并没有各怀心思的功臣集团,只有一个超级权臣。另外,刘贺登基时才18岁,从其表现来看,他的政治智慧显然与刘恒有天壤之别,认不清形势,不懂隐忍,在朝堂上完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就急着要摆脱霍光的控制,不愿做傀儡,急着用自己当昌邑王时的故吏替换朝廷大员,直接威胁到了霍光,于是,在位27天就被霍光废黜,皇帝梦以悲剧收场,还连累了其昌邑王时的故吏两百余人被杀,连昌邑王都当不成了。
因此,同为大臣拥立的皇帝,刘恒与刘贺的结局天差地别,除了两人政治智慧上的差别,客观形势也是重要原因。霍光废黜刘贺后,拥立了来自民间的刘询,即汉宣帝,同样是因为刘询没有任何势力,易于控制。而刘询的政治智慧就远高于刘贺,一直隐忍到霍光去世后,才自己亲政,拿回皇权。可见,忍耐本身就是强大的政治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