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25日,我使用《新方略》已经两个月了,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对上个月的教学情况再次梳理。我将从《口袋本》、《新方略》、语法、习题、作文和学科生态这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做出的努力。
一、《口袋本》背单词
口袋本插图、单词内页插图
到目前为止,学生们已经根据艾宾浩斯曲线以每天一页的进度,背完了高考常考词汇(58-60单元)、构词法(44-57单元)、以及外貌特征、性格与行为特征、兴趣与爱好(前3个单元)。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
- 见英识汉;
- 熟词记生义、生词记基本义;
- 短语当作考点记;
- 每天必须过完艾宾浩斯的规定量。
艾宾浩斯规定的单词量可不小,每天需要提问100个词左右。但由于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是短阶段内科学滚动,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到目前为止,在两个班内我只发现一位女生因为中途懈怠而导致崩盘,其他同学的出错率都维持在四五个到十几个之间,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
但《口袋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瑕疵:它并没有体现对提问环节的设计。整本书虽然方便携带、重点突出,但词汇和其汉语释义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单词附带的短语及释义更是粗暴地连在一起。学生在互相提问时无法完全遮挡住释义,这就给学生的出错率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特别建议维克多在设计新版《口袋书》时加入提问功能:
- 让英汉界线分明:左边是英语词汇、右边是词性和汉语释义;
- 添加双色蒙板:可以方便地遮盖英语、汉语或任何有必要识记的考点。
二、《新方略》的使用
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但我还是认为让学生先识记高考常用词汇是明智之举。在学习这些词汇时,我充分发动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逐词学习。学生们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们有的声情并茂、有的制作了精美的PPT、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全程手绘。尽管这样很耗时——进程慢到我私下心慌意乱——但我仍然坚持了下来。事实表明,只要学生激情高,他们的吸收率是有保障的。
这样做的代价是进度严重拖慢,学生们背诵单词的进度远超学习进度。月考之后,我不得不调整了策略:
- 构词法部分我收回了授课权,购买了《赵铁夫讲单词全集》,边学习构词法边给学生讲解;
- 没有再出课堂小测,把重心放在了讲解《新方略》教材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潜在的漏洞:学生到底有没有把《新方略》的内容掌握住?
三、语法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学生在语法方面呈现两个鲜明的特点:
- 核心语法点反复出错;
- 掌握的语法点碎片化严重,完全不能形成体系。
这两个特点是如此的粘稠,以致于每次感受到它们的时候我都会陷入无力。然而最近,我似乎摸着门道了。
1. 核心语法点反复出错
你肯定像我一样有过这样的苦恼:向学生介绍重要语法时,总是言无不尽掏心掏肺;学生也求知若渴竭尽全力。
——懂了没?
——懂了!
再布置几道练习题,学生也做得挺好。可过个十天半个月做同类题目时,仍然出错率很高;老师气急败坏:不是刚讲过吗!?学生面面相觑不敢吱声,却是一点印象都没了。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出在哪儿了?
直到最近年级让课任老师组建帮扶小组,我看到小组成员整理的错题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图
如上图所示,相当一部分学生纠错时,所附的解释只是就题论题,貌似没错,却不深入,实际上仍然没有明白问题所在。比如
这就牵涉到了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别人一学就会,我却百学成渣?
答案就在于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思维黄金圈理论,思维分三个层面,由外而内依次为:
- what
- how
- why
如果把这三个层面比作大树的话,那么why是树根,how是树干,what是树叶;树叶无数、树干有限、树根却只有一个。学习效率低的同学很明显只看到了问题的what层面,所以老师讲哪道题他会哪道,不讲就不会,迁移能力几乎为零;再加上这些同学又兼具另外一个特点,多半都懒得复习错题,所以就算有了原题也忘得差不多了,考试自然出不了成绩。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非常严格地让帮扶同学深刻纠错,不仅要纠知识点,而且还要纠当时为什么出错。这样就倒逼他们的思考从what层面向how和why层面转移,间接实现了从“认知”到“原认知”的目标。
结果表明,但凡认真跟着我这样纠错的同学,大都进步飞快。
2. 语法点碎片不成体系
以往讲语法,大多有三个套路:
- 是根据教材分步讲解某个语法系统的某一部分;
- 根据习题就题讲题,有必要时深挖;
- 专题讲解。
我们发现,前两个套路都是碎片式的,没有框架,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对未知事物难以掌控的感觉;而第三个套路虽成体系,给学生带来很强的掌控感,却不宜集中讲解,否则学生吸收率太低;若把各专题分开讲解,时间隔得太久,学生又把上一专题忘记了。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老师讲解时大都是板书+讲解或课件/教材+讲解的形式,那么学生的笔记、学生的吸收率仍成问题。一旦学生产生遗忘,则老师又得重讲一遍。重讲的时候,学生的框架感又模糊了!
所以我们需要既有框架又呈碎片、既能保证精确又方便随时回顾的一个体系。
我决定在今年暑假录一个系列微课教程,辅以我给他们绘制的语法思维导图。平时看导图,有问题回家看教程,看不明白回来问老师。应该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四、练习题的处理方式
由于想通了认知和原认知以及黄金思维圈,所以练习题的处理方式也有调整:
- 从以前“老师讲解”调整为“学生讲解”;
- 从以前“老师提问”调整为“学生提问”。
学生讲解符合“以教为学”的学习之道;学生提问允许以“学生的思维考学生”,减少老师出现认知填补的可能。
这种以生制生的方式很有效,学生积极性也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并不轻松:
- 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讲解是否到位,随时补充纠正;
- 同样耗时较长,需要有意识地培训。
五、写作的训练
写作一直是我们的弱项,原因很惭愧,就是我懒:
- 性格所致,我本身批改作业比其他老师慢;
- 作业太多,每天150份,按每份一分钟计算,逐一批改至少要两个多小时;
- 这每天的两个多小时我宁愿多钻研其他的方法来改善问题。
那我这个懒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 十句话;
- 微作文;
- 批改网。
“十句话”并不是真的只有十句,而是一个动态的、可扩充可替换的佳句库。我先给出写作常用的十个句式或语法点作为基础句库,学生必须熟记、写作时必须恰当地套用三句以上,以保证作文中的佳句问题。
“微作文”是每周训练必写。学生每周的限时训练时间有限,往往是两节课加上一个课间,满打满算一个半小时。写作文的话少了10分钟,不写的话时间又稍有充裕。所以我规定作文必写,但只写三句,最有把握写好、写得最精彩的三句。为了方便我批改、同时增强他们的佳句意识,我要求学生提交时必须在所用句式下面划线,同时注明是什么用法。
“批改网”是董菊红老师邀请我试用的一个电子平台。我建立一个QQ群,在批改网上发布命题作文,设置好参数,学生在QQ群里可以直接写作。写完之后后台强大的语料库会立刻比对并判分,错误和建议不等可见。这就符合学习之道的“即时反馈”原则,非常方便。
然而,这三个做法理论上没有瑕疵,但却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
- 十句话尽管反复强调,但仍有大量学生偷懒不背,考场作文仍是小初水平;
- 微作文本打算每周必写,但学生讲课的环节用时过长,进度滞后,很多时候连排课都被用来赶课了;
- 批改网方便是方便,但却有部分学生上网拷贝,蒙混过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提交,回来我也没有落实。
于是在上次的月考中尽管进步很大,作文的问题却反应了出来:
- 十句话临阵磨枪导致生搬硬套;
- 16班卷面极差导致平均分落后2分;
- 学生没有读者意识。
我在最近十天进一步调整策略:
- 15班抽出十余位,16班全班练字,两天一张,学生达标后随时结束,扭转态度;
- 把《新方略》中的译句练习二次拔高,改为当堂的“表达升级”,用背诵的十句话来升级句子。
至于效果如何,等期末成绩出来再说。
结束。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