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试述“良知”与“致良知”

试述“良知”与“致良知”

作者: 霍跳锋 | 来源:发表于2023-08-14 07:02 被阅读0次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们通常把这四句话叫做阳明先生的四句教。学习阳明心学绕不过“心之体”“意之动”“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但最重要的是用行动诠释阳明先生经过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致良知”。

          过去好多人对阳明先生存在误解,认为他的思想是唯心论,却忽视了心学也被称作“行学”,简单说来就是行动中的哲学。在共读中,郝晓东老师反复强调学习阳明,必须结合他的经历,他“龙场悟道”,平定辰濠,最后客死他乡,他是用行动证明他的思想。第二点非常重要的路径,也是更加重要的路径,就是与自己的生命链接。直到共读的最后,郝老师都在谆谆地告诫我们,要把阳明心学活出来,否则就不是真知。

          还是先来说说“良知”与“致良知”。什么是“良知”?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换字法,可以试着把“良知”换成“良心”,四句教中有“知善知恶是良知”。可是用“良心”代替“良知”似乎有些以片概全,而用“知善知恶是良知”来解释就是以概念解释概念。孟子也强调人性的“良知良能”,认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共读中王小龙老师用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解释帮助理解“良知”,他说“觉懒看书”中的“觉”便是“良知”,一语中的。“觉”便是“知善知恶”,便是判断是非对错。一个人如果觉得不想看书,说明他调动了良知,他知道不想看书是不对的,而他立马去读书去改正这个错误,就是“致良知”。

          所以,人人有良知,人人可以致良知,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以做圣人。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实现的。阳明先生用他的一生来践行自己的思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中的一个“完人”。他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改当时社会背景下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死气沉沉的社会现实。

          有人可能会反驳朱熹也是讲格物致知的啊,是的,但是阳明先生更加强调“行”,他说“致知格物”。这里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他强调遇到事情要“反求诸心”,并不是先知道一个理论,再去照着这个理论做事情,而是在心体的关照下去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致知”更加明朗,再去推动“格物”,形成良性循环。所以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是动词,心学也是行学,是运动的哲学。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来说说他的著名的“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阳明小的时候在家中的院子“格竹”,格了七天七夜,最后终于病倒了。如果说那是他儿时过于执着的话,到了中年贬谪龙场,身遭追杀,被告谋反,他依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阳明一日见一和尚在寺中枯坐,不视不言,他当头一吓,第二天这个和尚便还俗,回家侍奉家中老母去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开呢?和尚领会得再多,如果连家中老母都置之不顾的话,那还修炼个什么。在阳明先生的学说里,“知”亦是“行”,他用自己的生命在事上磨,而如果片面地理解成知识、道理的话,就是对阳明先生的误解。

          阳明先生生活在明朝中期,一个宦官专政,人心不蛊时代,是在千难万险中守住的是一个“仁”字。现代社会一切太平,和谐稳定,怎么做到事上磨?怎么练就一套“知行合一”的本事?那就得“致良知”。

          读书人觉懒看书就去看书,厨师觉懒做菜就去做菜,医生觉懒看病就去看病,园丁觉懒剪草就去剪草……怕什么就去做什么,就是在致良知,可见,任何人都可以致良知。

          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呢?原因是我们的心体被私意遮蔽。这时候就要扫除阔清,让人性中本有的良知显现。如何扫除阔清呢?阳明先生有一个很妙的比喻——照镜子。我们经常说心如明镜,比喻没有私心杂念。当我们的心体被权力、欲望、贪婪、嫉妒等等覆盖时,就是镜子上面粘了污垢,需要清除,这是会疼的,一个人没有一定道德素养是很难行动的。当然人心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觉”的前提下,尽量扫除阔清,做到少私寡欲。讲到这里我体会到了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良苦用心。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是阳明先生的初衷,行动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不直接去做,还要这下这么多呢?因为写也是行,在阳明先生那里,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知行合一。

          为期五天的研学共读,到头来脑中空空如也,口中理屈词穷,最后归结在一个“行”字上,用行动滋养心灵,求其放心。

          当老师也好,做人也好,只管培根,莫问枝叶,一切美好自然会绽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述“良知”与“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wq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