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23日,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的年度大课在苏州如期举行,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混沌的年度大课。这是我首次参加混沌的线下大课,出行当天,也恰逢我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而听完课后我更加确定,善友的大课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呢?
这是李善友教授(混沌大学的创始人)集数年心血,对话世界先贤、研读各领域著作、斯坦福求学、分析商业案例、与团队不断打磨而得来,是一堂长达16小时讲创新的课。对于这样一堂年度大课,李善友一整年都在倾其心血在准备,因为这是比他的命都重要的课。
这堂课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点呢?
一堂两天的大课,长达16小时,分别从生物学、哲学、物理学等角度,从学科的底层思维方式,来讲述创新的根源和本质。其中有这样几点是我感受极其深刻,对未来也影响深远的。
第一性原理
说到第一性原理,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个词是经由埃隆·马斯克从物理学引入到商业中的。埃隆马斯克连续成功的创办了多家包括PayPal、特斯拉、spaceX等企业,为什么他可以跨不同领域连续成功创办伟大的公司呢?靠的就是第一性原理。
普通人对事物的认知,多数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人天性都喜欢做让自己感官爽的事情,就像总有人沉迷于打游戏、刷抖音、看肥皂剧。但凡稍微理性点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些不但消耗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能创造任何价值,那么恭喜你,到了第二层面,理性思维。而要放弃那些让自己爽的事情,去追求有意义的事物,总要有什么理由和方法吧,想要说服自己,就需要用归纳法从各种成功的、失败的人身上归纳要素;甚至用演绎法,推演要达到多高的成就,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来匹配。这便是第三层面,归纳演绎思维。但这仍然不是最厉害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最厉害的人,通常不会横向比较其他的成功者从他们身上提取要素,而是从事情的根上、本质上、最底层上,去思考,比如将时间拉长到一生的维度来看,用复利效应来推演具备什么素质和习惯能增加成功概率和减少失败概率。
在商业中,想要创新,想要发现蓝海,光研究其他公司的方向是不行的,而是需要更深挖一层,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市场,从一个更加根本的角度去解决市场需求。
这一次,善友教授再次讲到了第一性原理,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第一性原理:
1.第一性原理是可在不同大领域迁移的;
2.第一性原理是比理性思维和归纳演绎更加底层的思维方式;
3.演绎法才是通向第一性原理的有效路径;
4.找到新的基石打破奇点,可升级当前第一性原理。
基于上述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我认为通过演绎法来找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以后在洞察每个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我都会尽量通过演绎法来找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并刻意练习这项技能。
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我们就是那个被镣铐锁住的人,而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洞穴外的事物投射在洞穴壁上的影子,理念世界则是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墙壁上的影子,就是我们日常所见所感,而理念世界,则是真理。真理是整个世界得以运转的基石,就像牛顿三定律之于整个力学世界,就像遗传变异之于整个生物进化。真理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在身边、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行之有效的法则。这样能永恒存在的法则,是多么令人着迷。
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因为我们的感官就是一道天然的鸿沟,我们一贯认为“眼见为实”,而真理与我们的感官所知通常是相违背的,无法突破感官的人,就看不到真理,甚至一开始就不知道有真理的存在。而古希腊的先贤们,很早就提出了“眼见为虚”的概念,对于眼前看到的事物,总是想着用逻辑去推演,他们只相信使用纯逻辑推演的演绎法,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在逻辑上导通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立即全部化解。爱因斯坦就仅凭思想实验,没有任何实际观察,就以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说。他曾说过,“如果理论和现实不符,那就改变现实”。
这简直颠覆三观让人惊叹,我们一直提倡的“实践出真知”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在科学领域到底有多大局限,在商业中又会有多大局限?值得反思。
这一次,善友教授讲到的理念世界,在我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真理是穿越时间和空间,永恒存在的法则;
2.现实世界是真理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我们的感官与真理天然违背;
3.唯有突破感官障,用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不断打破奇点,才能靠近真理;
把一些基本规则在根上打磨得更深更透彻,尤其是那些以前适用,现在适用,未来仍然适用的规则,找出来,列下来,坚决执行,长期执行,准不会错。
使命
有人说,使命就是一句口号。口号当然不是使命,除非你把它看做是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使命不是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更不是为老板自己服务的口号,使命应该是倾己一生都难以完成的愿景,应该是需要倾注心血的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试想一下,当你发自内心的想要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的时候,当你感觉它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慢慢体会这种感觉。然后,再想想前公司那句口号似的使命,是否感觉到了天壤之别。
使命涌现乔布斯认为他的产品比他的命更重要,于是,才有了苹果系列的伟大产品;小野二郎认为他的寿司比他的命更重要,于是,他被封为寿司之神,被当做最高国宴宴请美国总统奥巴马;红军/解放军战士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比他们的命更重要,于是,在装备水平和人数查好几个档次的情况下,抛头颅洒热血,击溃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李善友教授认为他的课比他的命更重要,于是,这两天的大课诚意满满,句句到心坎,并且下次依旧会来。
这一次,善于教授讲到的使命,让我深深体会到:
1.给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赋予生命的意义,会让你更出彩;
2.公司使命制定得当,会让员工涌现个人使命;
3.个人使命与公司使命同频共振时,公司效率将大大多于每个员工效率相加。
选择一家好公司,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赋予生命的意义,让其与公司的使命同频共振,那么,你的收获,将会是数倍于你的付出。
耗散
熵增定律表明,任何一个封闭系统随着时间推移,熵会不断增加且不可逆,最终的命运是死亡。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生命系统可以减少熵增,甚至达到熵减,是熵增的特例。因为,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不停的对外做着输入和输出的行为,且耗散能量,我们称其为耗散结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耗散结构,我们才能够逆熵增,让世界井然有序,并生生不息。
十多年前,华为在强管理强执行的风格下,公司屡屡碰壁,遭遇困境。任正非在生命的至暗时刻,熵增定律为他开了天眼,他发现,封闭组织熵增很快,死亡是必然,而要想活下去,需要极力避免熵增。于是华为开始改变,将公司的管理结构做成一个耗散结构,有能量就一定要把它耗散掉,来获取新生。华为通过财富耗散于人才和技术上,炸开了人才金字塔塔尖,提高了人才浓度,同时也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在5G技术上,华为先是发现了艾力坎博士的极化码技术,然后持续在其身上耗散了整整8年时间的财力和人力,才有了今天领先世界的5G技术。
耗散理论通过善友教授讲解的耗散,让我体会到:
1.封闭系统熵增过快,会过早死亡;
2.耗散结构是逆熵增结构,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熵增;
3.逆熵增的程度取决于耗散的多少;
4.尽可能耗散掉那些会引起熵增的东西,获取更多逆熵增因子。
肥胖是熵增,运动就是耗散;孤僻就是熵增,沟通就是耗散;娱乐就是熵增,反思和洞察就是耗散。太多,不一一列举,开心的是习惯清单上又实实在在的多了几条。
结语
听完善友教授的大课,我的收获仍不止这些,每次看到拍下的PPT图片,仍余音绕耳,若有所思。但限于篇幅,仅罗列上述对我最优启发的几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会对我的行为和世界观产生改变的几点。受用终身的同时,也把混沌大学推荐给你,希望能一同结伴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