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4A级旅游区“采石矶公园”,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处,有“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之誉。景区所在的山名为翠螺山,海拔高度131米,其山形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飘浮在江面,因此而得名。翠螺山的西北面濒临长江,其他三面则为锁溪河环绕,仅通过山东面的一座锁溪河大桥与采石镇相连。翠螺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而得名。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位于翠螺峰顶附近的三台阁。
公园开放时间:早8时至下午17时。门票:80元/人,军人免费。(实际售价85元,附一本《采石矶揽胜》:5元)
游船票价:20元/人次。
交通:马鞍山火车站,马鞍山“长途汽车站”可乘坐4路公交旅游专线车,车票1元,在采石镇下车,穿过唐贤街步行约450米即至公园门口。
马鞍山“旅游汽车站”,可乘坐26路公交车到达采石镇。穿过唐贤街步行约450米即至公园门口。
下图、 这就是“唐贤街”,远处是唐贤街东口牌楼的背面,匾额:太白胜迹
下图、 采石矶公园大门前横跨在锁溪河上的石桥。远处山顶上的建筑即采石矶公园的制高点:三台阁
下图、采石矶景区简介
下图、景区大门: 采石矶 郭沫若题
下图、 采石风景甲江南 丁卯范曾书
下图、 大门对联,上联: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光携袖底 丙寅年 岁暮
下图、下联: 对太白楼一千年明月举杯邀问六朝烟景落樽前 燕下大康敬书
下图、 景区大门内影壁,采石矶 郭沫若题
下图、此亭名为:待归亭,
下图、这座圆雕汉白玉古装美女塑像,不知是何神仙或人物。
下图、美女手持一朵荷花,是荷花仙子吗?
下图、此桥名为“博采桥”。过此桥就是“林坞凌云”建筑群
下图、“林坞凌云”建筑群
下图、 这是“林坞凌云”后面的“万竹坞”景区及亭桥,这片碧绿的水域即“梦溪”。
下图、“林坞凌云”
下图、梦溪 石刻,树立在三角亭内
下图、梦溪岸边的观光走廊
下图、 在曲廊内拍摄的“博采桥”。
从“林坞凌云”出来前行不远就是“三公亭”。亭与一回廊相接,沿走廊即可到达“太白楼”(李白纪念馆)
下图、 三公亭 对联: 立德立言称不朽 对山对月自风流
过了李白纪念馆,就是采石矶风景区内最古老的寺庙: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采石矶头的翠螺山麓,太白楼的西南。若想去位于长江边的采石矶三元洞和然犀亭等景点,此为必经之路。寺前的依山临江山路,景色清幽,因此,凡是慕名前来采石矶游览的人们,都会到广济寺顺便进香、朝拜。据记载,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在采石矶始建寺院,称为:“石矶院”。汉末时期,东吴的孙策、孙权两兄弟,把采石镇改为“古渡镇”。南北朝梁武帝时把寺名改为“资福院”,他的母亲常来寺院念经。此后许多帝王如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等都曾来寺内朝山进香。宋太祖将寺院改名为“广济寺”,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亲笔题写了“广济寺”并沿用至今。至清代时,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常来寺内住夏;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在此驻跸。
广济寺为安徽省内著名古刹之一。因其历史久远,香火繁盛,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但寺院在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只有一座大殿修葺一新。而仅有的一口铁钟,还露天挂在台阶旁的三脚木架上。据说广济寺的復建及扩建工程已经开始筹备,首先是给这尊高约2.85米的汉白玉弥勒佛坐像盖一座大殿以便供奉。
广济寺的门口,有数十级台阶分左右而上。原大门两侧挂有三国东吴国主书写的对联:“经传白马 寺创赤乌”,相传寺内佛像腹中有帛巾,上书“赤乌二年”四字,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下图、 这是广济寺阶下的汉白玉弥勒佛坐像。
沿弥勒佛坐像后的台阶拾级而上,即广济寺现存的一座大殿。
下图、这是大殿台基右侧的“赤乌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为“赤乌井”。赤乌井又名“广济井”,是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掘的。相传掘井时得一彩石,被雕凿成一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作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得名也是由此而来的。现赤乌井已被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6日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 这是广济寺的唯一的大殿:大雄宝殿。据传唐代诗人李白晚年长驻在广济寺内,并在此创作了很多诗篇。如“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就是李白专写唐代时期广济寺情形的诗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贾岛、白居易,还有宋代诗人苏东坡、陆游、梅尧臣、文天祥等也都在广济寺留下了诗作。
下图、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由于明代的大雄宝殿的早已被毁了,这座大殿是不久前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结构新翻建的。梁、柱、门窗全部用红漆油饰一新,连地面也是采用红色釉面瓷砖铺设的,整座大殿布置得如同新婚洞房一般。
下图、简陋的“广济寺简介”
从广济寺沿山路前行,约300多米,就是著名的“蛾眉亭”,亭位于通往三元洞的路边,是1985年公布的“马鞍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蛾眉亭创建于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69年),此后历代均有修葺,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重建,1987年复修。因在此处“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此地风光是这样描绘的:“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后人在此建亭遂名为“蛾眉亭”。亭中原有古碑五通,皆为元、明以来所鐫,后移至采石矶“太白楼”保护。现亭中元代李泂的《过采江诗》碑是按原碑形制复制的。
下图、右上部为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碑。左下的石碑为《重修蛾眉亭记》碑。(关于此碑全文,请看本文附录一)。
下图、这是元代李泂於至顺年间(公元1330年)题写的《过采江诗》碑(复制品),原碑已移至太白祠内保存。
李泂:字溉之,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即公元1274年-1332年),享年五十九岁。他是元代文坛上颇负盛名的散曲家、散文家、书法家。
此碑是李泂用草书写成。郭沫若来采石矶游览时,专程欣赏了此碑,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碑高六尺九寸,宽三尺九寸,诗文共计13行,错落有致。后有名士黄次思撰写的跋文,跋7行,行46字。此碑文辞华美,用典较多而不失清新流畅。书法笔力劲健,被誉为有“龙跳天门”之势。(此碑全文请看本文附件二)。
下图、蛾眉亭 简介
下图、从蛾眉亭右转前行沿长江边的采石矶峭壁上的古栈道前行,即采石矶的五大天然洞穴之首的“三元洞”。(关于“三元洞”请看本博客专文)
从蛾眉亭前,沿山路左行,是采石矶最著名的古迹集中区,沿路有“然犀亭”,“大脚印”和李白“捉月台”及“怀谢亭”等。本博客将分别介绍。
附件一
《重修蛾眉亭记》 碑文照录如下,※代表此字不明。
姑孰※※采石※※※江滔滔南来绝壁※※其※水势撞击而回旋山※※削而巉立
於是石岩濒水而为矶名曰牛渚下即温太真燃犀处矶头环顾美景尽收近观翠螺连
峰争高林木竞秀远眺天门云岚浮拂宛如修眉宋熙宁三年太守张環于此建亭特名
之曰蛾眉前记有云两蛾横前孤峰拥后指团沙以为钿面澄江以为镜浅深浓淡变态
靡常低回妩媚景象万千此蛾眉命名之大概也斯亭既建名公钜卿骚人墨客每过其
下必维舟登亭而眺览啸傲吟咏於此宋元以来若沈括贺铸李之仪韩元吉文天祥赵
孟頫李泂宋褧杨基※嵩诸贤并有题咏数百年间名章※语※※泉涌於是牛渚风月
日益增色采石胜景烂焉生光是以历代频加修葺蛾眉亭不容废也而今海内清平华
夏又安然蛾眉亭屡遭蚁害日益摧圮值谪仙诗豪飞昇千二百二十五周年之际马鞍
山市府拨款扩建李白纪念馆蛾眉亭亦重加修缮历数月而斯亭焕然一新碧瓦飞簷
雕梁画栋极宏伟壮丽之致亭壁立石五方镌刻前贤华章亭外松竹百株苍翠映带左
右此岂惟欧阳醉翁东坡喜雨之俦盖欲天下游客共览江山之胜也若波融日丽或潮
怒风号笛三弄于明月之中舟独钓于寒江之外青枫古渡鱼鸟泳飞登此亭而览赏则
其乐何如修亭既竣李白纪念馆嘱余为记余也不敏又不敢辞聊叙数语以誌之丁卯
岁仲春陶谷居士郁贤皓记湘南李六珍书于太白书画院
附件二
元李泂 “过采石江诗”碑 照录如下
过采江诗
月夜过采石江诗呈 樵隐学士兄 兼示吾徒李止顺文 同友一笑。
空江偃仰见明月,月向天心散冰雪,扪天恍惚与天语,挂树琼枝纷纠结。倐挺枯槎泛河汉,又似山阴理归楫,美人不来江水深,独对风烟正愁绝。欲愁绝兮奈此怀,征帆茫茫江山开。黄芦风起鸟声至,千里一望银山来。银山嵯峨隔沧海,海上群仙复谁在?巨鳌已谢三山沈,扶桑萧条生光彩。丹砂不逐儿童归,旷怀更为秦人悲,英雄去国彼其志,想像金阙空葳蕤。笑呼白云觞我酒,翠叠连山作窗牖,狂风吹月落西去,水气冥冥澹星斗。夜深忽到蛾眉亭,紫鳞欲去江潮生,只愁新诗幻出金碧龙虎文,翻然将我日月元气归沧溟。王屋山人李泂溉之顿首载拜,时皇庆壬子作,元统甲戌书于天心水阁间也!
元后至元六年庚辰秋,监察御史必申达而樵隐诗风纪之。纶音诞布海北诸道驿经采石,适监察御史也儿吉尼奉先尹公孝思,幕椽邓岩可山,何崇礼世文按部江东,相与邂逅同登斯亭,樵隐公因举向时,溉之学士李公※寄夜过采江诗,词气飘逸,有谪仙之风,噫,溉之已仙矣!今以其门生李止顺文模本与当道好事共议刻诸石,是岁九月既望,太平路儒学教授临川黄次思识。太平路达鲁花赤帖里达实,总管贾度、同知和尚、府判冠诚、经历亦速甫、知事白友直、照磨马允恭立石。
全文完
下集:千古画卷采石矶-“三台阁”
原题:(原创)一代诗仙李白“捉月地”-采石矶 2013-04-22 10:05 发表
2018.12.31 阅读(848)| 评论(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