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尔沁草原兴盛的丰碑

科尔沁草原兴盛的丰碑

作者: 青城老怪 | 来源:发表于2020-05-22 22:20 被阅读0次

           大兴安岭东侧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它是松辽大平原的一部分,称为辽嫩平原。在它的东南部的通辽市一带,是西辽河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西辽河长814公里,两岸支流不多,呈直线自西向东横贯科尔沁草原,哺育着这块良田沃野。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为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大兴安岭余脉。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物华天宝,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科尔沁草原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大部分佛塔已经被毁坏或倒塌。所剩下的藏式佛塔只有三座,即开鲁元代白塔、双和尔山白塔、章古台白塔,虽历经历史的风雨侵蚀,仍耸立于充满生机的科尔沁草原。

          将历史追溯到元代,此处为元朝宁昌路管辖。当时,宁昌路管辖范围包括今赤峰市的敖汉旗,通辽市的奈曼、开鲁、库伦、科左后旗及科左中旗南部地区。是蒙古亦乞列思部孛秃及其后裔所管辖的世袭领地。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成立以前,亦乞列思、巴儿忽、豁里、秃马惕和布里雅特等古老的蒙古各部,曾世代驻牧于美丽的贝加尔湖周围。在统一诸部的过程中,成吉思汗为了争取精明强干的孛秃诺颜及其亦乞烈思部,曾派以术儿彻丹为使,前往也儿古纳河会晤孛秃诺颜。孛秃得知术儿彻丹来访的意图后,遂设宴宰羊,盛情款待。

           术儿彻丹返回后,向成吉思汗报告了出使情况,大汗十分高兴。成吉思汗考虑将皇妹帖木伦嫁给亦乞列思的孛秃诺颜,通过政治联姻从根本上解决亦乞列思部的归顺问题。孛秃的家族听到这个消息后,格外高兴,便派遣能说会道的也不坚歹去拜见成吉思汗,顺便提亲说媒,“臣闻威德所加,若云开见日,春风解冻,不自胜。”大汗便问:“孛秃有多少牲畜?”也不坚歹说:“有马30匹,请以马之半聘礼。”大汗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婚姻而论财,如同商贾作买卖。如今我欲取天下,你们亦乞列思部人,跟随孛秃效忠我就可以了,何必讲财物。”遂将帖木伦嫁给了孛秃诺颜。孛秃率领亦乞列思部归顺了成吉思汗。 直到孛秃的曾孙阿失,辈辈都作为驸马和蒙古皇室联姻。由于阿失战功卓著,受到元成宗皇帝的特别赏识,加赐珠衣并封为宁昌王,在宁昌所在地,设置了王府官属。同时,将成宗皇帝女亦里哈牙公主嫁给了阿失,使驸马阿失地位显赫。

            当时,元朝皇帝都信崇佛教,建寺修塔是人们真诚信佛的象征。深受皇恩的宁昌王驸马阿失,为了感念皇恩,以表忠于朝廷之意,加上亦里哈牙公主和买的公主的影响,在自己管辖的宁昌王府所在地,兴建禅林、修筑佛塔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推算,这座塔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修庙必修塔,而修庙是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举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塔则是对和平盛世赞颂的纪念碑。藏传佛教之喇嘛塔,既示功绩,又旨在降妖镇魔。所以说,开鲁白塔是13世纪蒙古族逐渐强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科尔沁草原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象征。

           开鲁白塔,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城东南隅, 白塔通高17.7米,由下至上,其塔体由塔座、钵体(塔瓶)、相轮和塔刹组成。基坛上承托着八角形塔身,塔身十三层,为十三天,每层塔檐自下而上渐次收缩,比例适中,塔身呈锥形,中空外圆,塔顶由圆盘和宝珠合成,塔顶呈半球型,上托宝珠。此塔原有塔台呈浑圆状,修缮后成正方形,边长16米,高为1.2米。整个塔座由塔基和须弥座组成,边长6米,高为4.1米,塔基之上为逐渐内收的七层须弥座。上承托覆钵式塔身,并由两道铁箍环绕,再上为十三圆盘和宝珠。塔座中心地表下,有按照藏传佛教规矩所封存的装藏,装藏里有梵文和藏文经咒,还有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等五宝,稻、大麦、小麦、绿豆、芝麻等五谷,菖蒲、仙人掌、苦参、乌贼、藤梨等五药,白檀、沉香、肉寇、龙脑香、郁金香等五香。塔座正南面假开一拱门,深0.3米,高1.5米,宽为0.8米。须弥座之上塔瓶高3.7米,塔肚直径为3.9米。塔瓶四面各置一个龛门(也叫佛眼),南面龛门下还有一个封闭式拱门,塔瓶以上为代表十三天的十三相轮和塔刹。

           开鲁白塔属于藏传佛教覆钵式多门吉祥塔, 是长城以北仅存的元代塔式建筑,远近闻名,保存完好。全塔为大青砖砌筑,塔座、塔身、塔顶层层叠起,气势巍巍,遒健自然,风姿劲秀,雄伟挺拔,酷似利剑直指苍穹。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项拨款对开鲁白塔进行修缮,将破裂部分修复,遍涂白粉。在修复时,在塔内取出一大批经卷,又从塔下挖出一副马鞍子。1993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投资20余万元,在内蒙古自治区专家指导下,对白塔的基座、钵体、十三天、塔刹部分进行了历时六个月的维修。在维修时,从塔内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鎏金佛像八尊(其中立佛像六尊,坐佛像二尊)、陶质浮雕佛像三尊(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尊胜佛母)、绘画佛像四帧(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绢画一帧、观世音菩萨驾麒麟绢画一帧、八面观世音菩萨布画二帧)、用藏文书写的八佛名的请佛牌等。

           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开鲁白塔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开鲁元代佛塔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双和尔山白塔所在的双和尔山以“天下第一大敖包” 之名称奇于区内外。此山风景优美,景色秀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堪称“中华一怪” 。

           双和尔山先有庙后有塔,庙和塔息息相连。现在的山脚下,双和尔庙遗址上尚存几座庙房。当今,每年这里都要举行“哲里木楚古兰庙会”、“6.18敖包庙会”。

           双和尔山白塔,就矗立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双和尔山顶上,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科左后旗人民政府于1985年和2005年,曾两次对双和尔山白塔进行了维修。

           双和尔山白塔由拉哈巴比木斯活佛(即乌珠穆沁萨木瓦喇嘛)设计,通高13米,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由砖石砌成,每面长9.1米,高2米,南北两面修有二米宽的台阶,南台阶九层,北台阶七层。塔座呈多棱形,用青方砖砌成,四面有砖雕如意图案和吉祥结,两侧雕刻蹲形小狮子。塔身为砖石结构,塔身内部由檀香木贯穿。塔身分为塔底、塔肚、塔顶三部分,塔底三层,圆柱形;塔肚为七层,瓮形,上部为十三级,其中安放活佛骨灰,四面刻砖画和藏文浮雕,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顶为铸铁金铎,上有佛教图案,金铎上有铜质鎏金的月亮、太阳、火炬,塔顶的罗伞下悬挂着四个铜制小铃。由于该塔形状与北京北海公园之白塔特别相似,所以,并称为“中华宇内姊妹双塔”。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章古台苏木所在地以东120米的高地上的章古台白塔,是奈曼旗清代喇嘛教的重要建筑遗迹之一,1986年5月10日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据考证,章古台白塔系清朝中叶所建,是胡硕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也叫胡硕庙白塔,塔前被拆毁的胡硕庙遗址,其布局至今依稀可辨。同是佛门标志,当年香火颇盛,为奈曼四大庙之一。建于清朝中叶,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奈曼旗大沁庙第六世活佛、著名佛学家、建筑师扎木样曲德尔(也写作扎木样却道尔)负责设计、重建和监修。 章古台佛塔由青砖砌筑,上圆下方,浑然一体。上圆不显得轻细,而有劲秀之感;下方不觉得臃肿,却含稳固之意。塔身高13米,塔基呈方形,高宽均为6米,塔基之上为逐渐内收的五层须弥座。共分5阶。上两阶呈圆状,有铜顶箍,十三天,龛门(也叫佛眼)等。佛眼分东、西、南、北四向,内有四尊佛像,为首者是喇嘛教鼻祖宗喀巴,佛眼四向还挂四个响铃,风吹铃鸣,轻风微响,疾风骤鸣,感心动耳。塔瓶上是代表十三天的塔刹相轮,塔顶为日月和光。 下三阶呈方型,次第积迭,每阶都有若干个佛像浮雕。构强固的塔基。第二阶四面刻有该塔的募捐和设计者的名单,现已驳落不全。每阶都有神像浮雕,塔座、塔瓶、塔刹比例适当,塔座台阶的佛像浮雕四面对应,工整美观。

           章古台白塔,塔形独特,庄重大方,可谓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杰作。白塔在多事的年月里,历经沧桑,大难不倒,至今依然巍巍屹立,庄重劲秀,远距10里,依然清晰可见,神奇壮观。

           历史上,随着藏传佛教的传人和发展,在这神奇而富有生命力的土地上曾建造过造型美观的各类佛塔。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藏蒙等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剩存的佛塔经过重修,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依然容光焕发。这些分布在城镇街道和草原深处的佛塔,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古老文明和佛的世界的神秘感。 同时,也在时刻提醒人们,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和睦幸福是佛的最高修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尔沁草原兴盛的丰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xh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