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写作写写写
与人沟通时如何防止被带偏

与人沟通时如何防止被带偏

作者: 小丫叨叨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20:29 被阅读11次

    【场景再现】

    有个同事问我:“看你好像经常写东西。你是有在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吗?”

    “呃…的确是有个简书号,目前小目标是周更。因为我在一个学习小组里立了flag,每周要分享一篇学习心得。”

    “你还有学习小组?”

    “对,我在上一个线上商学院。”

    “商学院?要钱吗?”

    “要啊!不过很便宜,两千多一年。课程质量很好,性价比极高。”

    “那你都学些什么呢?”

    (此处省略几百字)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你学什么专业的呀?”

    “我…学外语的。”

    “难怪了!我就发现,学外语的人思路总是要广些。”

    “喔?怎么这么说?”

    “你看啊,马云,俞敏洪,罗永浩,他们都是外语教师出身,都做出了了不起的事业。”

    “为什么呢?”

    “因为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理念都源于西方,学外语的人,先天具有优势,可以比别人更快接触到这些技术和理念,所以通常可以走在时代前面,引领潮流。”

    “听你这样分析,仿佛我是因为经常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和理念,才选择去读商学院。实际…并不是。我工作六年中,几乎没有再读外文书,浏览外文资讯,也很少关心科技进步和人文发展。”

    “那你为啥去读商学院呢?”

    “因为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机缘巧合下接触了这个商学院,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这跟学外语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而不是所学专业。”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呢?就是因为所学专业呀!因为你学习西方语言文化,接受西方教育理念,所以形成这种更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遇到问题才会去探索更多的解决方式,才会找到商学院。”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如果照你这个逻辑,商学院里应该有大把的人外语专业出身才是。实际…并非如此。据商学院发布的数据,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占比排名前五的是互联网、金融、科研、咨询、医疗行业。虽然没有学员所学专业的统计数据,但从行业分布来看,也基本可以推知专业背景各异,不会很集中在外语专业。”

    (此后省略讨论若干字)


    【案例分析】

    以上讨论之所以引起我的反思,是因为…我最终没能说服同事。我们仍然各执己见。

    这个月刚好学习《独立思考》和《逻辑谬误》,所以把这段讨论拿出来复盘,看看沟通中踩了哪些坑。

    首先梳理沟通内容,找出讨论对象。

    确定论题是:

    我选择圈外商学院是不是因为所学专业。

    同事结论:
    我选择商学院是因为所学专业。
    同事直接理由:
    学外语的人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同事间接理由:
    A.众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有外语专业背景。
    B.西方是先进生产力代表,学习外语具有接近先进生产力的先天优势。
    C.外语学习可以训练更开放的思维方式。
    我的结论:
    我选择商学院不是因为所学专业。
    我的直接理由:
    我遇到问题,商学院提供解决方案,供需契合,所以我选择了商学院。
    我的间接理由:
    A.我工作期间较少接触外文资讯,我的选择跟专业背景没有任何关系。
    B.选择商学院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不在于所学专业。
    C.圈外商学院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专业背景各异,大样本统计结果可以推翻选择与专业的相关性。

    通过梳理论证三要素,可以发现,我在沟通中踩了如下坑:

    1.讨论失焦,未觉察到论题偏离。

    「我选择圈外商学院是不是因为所学专业」是个描述性论题,而非规定性论题。我本人,而非其他人,是这个描述性论题的唯一合格作答者,因为这个论题的讨论对象是「我」。

    从论题角度看,我说「我选择商学院不是因为所学专业」就可以终止讨论了。我的回答是基于个人实情的「事实」而非「观点」,无需进一步论证。

    但我并未觉察到,同事转移话题至「学外语的人是不是思路更广」,一个规定性论题,作为前一描述性论题的理由支撑,导致后续讨论不在同一频道。

    2.自我中心,论证缺乏针对性。

    因为没有觉察到论题偏移,所以当我还在执着于讨论「选择商学院跟所学专业有没有必然联系」时,同事已转移阵地去讨论「学外语的人思路是不是更广」。两人论题不同,导致无法说服对方。

    另一方面,针对同事论据,没有一针见血指出逻辑谬误,再予关键反击,造成说服力不强。

    3.见子打子,陷入虚假两难选择。

    同事间闲聊,目的不是争出输赢,而是通过不同观点碰撞,开拓思路,启发思考。所以纠缠于「选择商学院跟所学专业有没有必然联系」或「学外语的人思路是不是更广」意义不大,纯属无谓争论。

    如果及时意识到这点,就可以把讨论方向引到「商学院学习对我有怎样的促进」或「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对个体思维方式有何影响」,更有启发意义。


    【升级策略】

    所以如果有机会与同事再讨论这个话题,我会采取如下策略:

    1.在同事将我选择商学院归因于所学专业时,提示他犯了「简单归因」逻辑谬误,选择与专业之间的相关性不能直接等同于因果关系。

    2.在同事列举马云、俞敏洪、罗永浩例子证明「外语学习者思维更广」时,提示他犯了「以偏概全」逻辑谬误,马云等人不能代表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也无权威报告证明专业背景与事业成就的相关性。

    3.在同事以「外语学习可以训练更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支撑观点「外语学习者思路更广」时,提示他犯了「循环论证」逻辑谬误,理由和论点是同一个意思。

    4.在发现陷入无谓争论时,适时转移话题,比如询问对方专业背景,把话题延伸到「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对个体思维方式有何影响」上来。


    【复盘总结】

    最后总结下,与人沟通时如何防止被带偏:

    1.聚焦讨论对象,区分论题性质。

    2.辨析论据效力,提防逻辑谬误。

    3.适时审视对话,杜绝无谓争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ction1224:可以感觉到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和自省的人,很棒噢:+1: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同感。和家人谈论某个问题时,明明一开始目标很明确,但在过程中却经常不知不觉被带偏。为什么呢?
        我反思,可能独立思考也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如果两个人之间沟通氛围不错,都比较理性的话,独立思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而一旦沟通氛围变坏,或者其中有人开始情绪化,那么独立思考能起到的作用就会小很多。
        因此,我的做法是:1.沟通说服前,先尽量营造好的沟通氛围,至少不能挑对方情绪糟糕的时候;2.主动选择沟通对象,避免潜在的无效说服。
        小丫叨叨:@Action1224
        Action两条建议炒鸡棒!营造沟通氛围可以让沟通更顺畅,选择沟通对象可以避免陷入无效说服。
        今天四月训练营主教练Joe Sir 分享了一个「率先承认对方观点合理性反而有助于说理成功」的例子,让小丫想到,这可不就是亲子教育、家庭沟通里高频出现的词汇「接纳」和「包容」嘛!推广开来,任何沟通情境下,可能都离不开接纳和包容,因为被理解、被尊重是人们最本质的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无论家庭沟通,还是社交闲聊,只有沟通对象觉得安全了,沟通氛围才能轻松和谐,共识才会更容易达成。
      • 八戒的小屋:小丫,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正常谈话中,你很被动,被同事牵着鼻子走。又或者说,你本来就没有确定本场谈话的目标,而对这场谈话 的定位可能就是,仅仅是聊天而已。
        小丫叨叨:@八戒的小屋 教练一语中的!小丫反思也发现,两人沟通目的不同,小丫只是闲聊,而同事志在说服。所以两人立场、态度不同,小丫显得被动。既然是闲聊,观点的启发性比说服力更重要,为“是否”争论毫无意义。这也是以后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顺便去补下《社交闲聊》小课。😂😂😂

      本文标题:与人沟通时如何防止被带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y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