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一个人写一本书,只是为了记下所思所想,而不是说他自己的故事。有些作家可能会反驳,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套用在老舍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话剧《茶馆》,是老舍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作品。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话剧在结构上划分为三幕。
第一幕始于戊戌变法失败后。茶馆内,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他正直,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痛恨洋鬼子,痛恨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只因说了一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就被(老式)特务宋恩子认定是谭嗣同的同党,送进了监狱。而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要办工厂,搞维新,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这一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可惜,他们的希望与追求都被破灭了。
第二幕始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常四爷出狱了,原本被抓去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孩子逃出宫,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茶馆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无不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第三幕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秦仲义实业救国的企业被贪官污吏霸占,茶馆与其说倒闭,倒不如说终于在各种乱收税敲竹杠中被他人霸占,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苟延残喘的茶馆常客和老板都老去,为自己和悲惨的时代撒纸钱。
《茶馆》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还是在那艰辛又漫长的五十年中,悲伤得无法自拔。
从话剧看“埋葬三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