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读者的童年印象里,妈妈都是万能的:东西找不到、受伤摔破了、心里有苦说不出……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都是找妈妈。甚至有人打趣到,唯一找爸爸的场景就是“爸,我妈呢?”
为什么在家妈妈的话语权那么强,而爸爸却存在感那么弱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女主内,男主外”根深蒂固的影响。“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地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常被认为应主要承担家庭经济责任,长此以往便造成了父亲角色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也难怪“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诈尸式育儿”这样的概念蒸蒸日上。
《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数据显示,在55.8%的家庭中,妈妈才是陪伴孩子的主力。爸爸陪伴较多或爸爸妈妈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可见,爸爸在家庭中的普遍缺失造成了“隐形爸爸”这一新型概念。
来源:《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其实,隐形爸爸们也有一颗“浪子回头”的心,只是职场精英们在养娃、陪娃方面成为了新手,并且屡屡受挫,让很多爸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陪娃这件事到底难不难?来看我们这本隐形爸爸自救指南:
自救招式一:与孩子一起立flag
很多宝爸不了解,承诺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在亲子关系中,双方拥有共同的动力与目标,能够让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增加与父母的信任感以及依赖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可以与孩子一起立下flag并认真执行。这样做一来可以建立仪式感,二来也可以矫正隐形爸爸说到做不到的毛病,更加重视承诺的执行,保证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比如虽然孩子在家,爸爸在上班,但两个人都保证午饭要吃肉、蔬菜、水果这三种食物,将沟通机制效果外化,从最简单的一日三餐做起。比如,爸爸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立下新学期新目标,并互相监督一起完成。我们之前发起的#开学flag#互动亲子活动,也是希望能借由这个契机,给爸爸们一次和孩子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机会,让爸爸们尝试深度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自救招式二:
带孩子去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
沟通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步,一旦没有让孩子建立与外界健全的沟通机制,轻则造成孩子性格偏内向,重则影响到孩子未来学习、生活中一切需要沟通的场景,让孩子因为不善表达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以及失去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带孩子去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不仅有助于让孩子学会如何跟人沟通,更能让孩子早日成熟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小朋友嘟嘟的爸爸有时聚会应酬就会带嘟嘟一起去,嘟嘟虽然表述幼稚但已经能很好的进行交流和思考。哪怕是公司组织的篮球赛或者跟客户打高尔夫这种活动,嘟嘟也像玩游戏一样兴致勃勃,并且和长辈们沟通也能比同龄人更有想法。
这对嘟嘟未来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相信她能够比同龄人更好地表达自己,把握每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当然,这同样在证明,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世界观就有多大。
自救招式三:陪娃写作业·注意生命安全
虽然这是一个增进感情的好方式,在过程中有助于父亲建立以“理性”为代表的形象,与妈妈“感性”的形象形成反差,让孩子在不同事情上对父母有同等程度的依赖。但这是一个自毁招式,虽然看起来最容易做到,但一招不善就能反噬。
不过不要担心,我们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写作业三部曲:
1.准备工作要做得,喝水如厕文具盒;
2.复习回忆知识点,作业晚点也尚可;
3.平心静气深呼吸,自己生的要牢记。
这看似一个段子,但也告诉了爸爸们一个道理,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需要从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起来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陪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培养孩子get正确的学习方法。
自救招式四:游戏式互动陪伴
一个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保护者和榜样。和孩子能玩到一块去,是让亲子关系产生优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由于父母的社会分工及性格特质的差异, 母亲更多地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 而父亲可以更多扮演儿童的玩伴角色。
加拿大心理学家丹尼尔·帕奎特认为, 打闹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熟悉自己的角色、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地位等, 因而游戏是父亲和儿童关系的核心内容。
自救招式五:
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趋势
实际上,隐形爸爸们想要撕掉负面标签,不能仅仅依赖于自己的理解,而是应该关心当下教育界所发生的变化。
一旦爸爸不了解并且无法融入新型有效的教育方式,那么便会漏洞百出。
厦门修远爱如是教育,专注于家庭教育。
“做以爱为底色的教育”
以“爱,如其所是,非,如我所想”
助力孩子成长,为家庭创造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