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妈妈”
“妈妈”
……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09341/09f22e69a392f2f9.jpg)
发出的呼唤没有得到回应,既而宝宝迸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有的宝宝可能在一开始的呼唤没得到回应会先看看周围,再呼唤几次,最终彻底崩溃),你能感受到孩子这一刻小小的心是有多么的无助和绝望吗?对,不是伤心,是绝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其实孩子眼里的世界:
1)孩子眼里的世界很小,特别是三岁以内的宝宝,她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还没有,是完全依赖妈妈,饿了想吃东西只有靠妈妈拿过来给她才能吃到嘴,肚子或其他哪里不舒服了只有靠妈妈过来给她帮忙。孩子眼里的世界,妈妈,就是她的天就是她的一切。
2)孩子眼里的世界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基本的A与-A。饿了一哭,妈妈马上过来给吃的,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因为孩子的眼里只有妈妈,妈妈这样的回应和满足她,她就没有受挫感,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万能的,这个世界也是美好的;饿了哭着,甚至哭的撕心裂肺,妈妈还是没来,孩子眼里没有妈妈的世界,就像是塌下来的天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绝望的,这个世界就是恶魔。另外,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受挫,那么,她就会减少甚至不再向妈妈发出呼唤。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无回应就是最大的伤害。
即便生活中没被回应的症状较轻,也会对沟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被压抑的表达。长期的呼唤没有回应,转而被视为发声和表达是不被欢迎和认可的,所以积压在心里变得内向和沉默,也因此不太善于与人交流,因为自己会认为主动发声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对的不被接纳的。
一些严重的宅男宅女,很有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背景情况。
2)错误的回应。正常来讲,表达和回应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表达被压抑,回应也会变得消极或简单,甚至被视为话题终结者。
而网络中经常被吐槽的回复“哦”,就像满腔的热情,被扣在一个冰凉的石头上,只得到个最简单的回响。如果这样的回复不是针对某个人,那么他很可能是在小时候的呼唤或发声没有被及时接收或看到。
既然回应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做好回应呢?
回应的第一阶段-需求要被接住,呼唤要有及时的回应。
记得在小屁孩一两岁时,喜欢叫妈妈,叫多了我会有些不耐烦,相信很多妈妈们会有这种体会,特别是事情很多压力很大烦心烦躁时,简直就要马上发飙起来,甚至丧失理智的丢句狠话“不要再喊妈妈了,烦死了。”而这样说了之后的妈妈还记得当时的孩子是什么表情什么反应吗?后来孩子有什么变化吗?
孩子的需求被拒绝了,甚至得到一个更大伤害的“回应”,我不该发出需求和声音,我是不被接纳的,我是坏的,我最好闭嘴,或许这是当下最好的模式。
前两年,有段时间小屁孩又突然特别喜欢喊“妈妈”,有事没事的叫,刚开始喊一声我答应一声“妈妈在”,一连喊到三十多次时,我有些不耐烦了,就连声音里都透着不耐烦,听到小屁孩接着还想喊妈妈,犹豫良久最终胆怯的又喊了一声妈妈,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回应,小屁孩应该是读出了其中的烦躁情绪,所以小小的心灵充满了不安和害怕。我转而赶紧调整自己的状态,看着小屁孩认真的开心的说了句“妈妈在”,她愣了下,接着整个声音都轻松愉快了起来,更是叫妈妈叫的乐此不疲,只是这时我明显读出她的心情是,妈妈真的听到我在叫她,妈妈真的在,在我身边。
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提过,我平时跟小屁孩出去玩,一前一后,或者她跑去跟其他人玩的不亦乐乎也很安心,不怎么粘着我,其实我知道,是因为之前的不断回应她,让她充分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不管怎样只要她真的需要妈妈就会出现,所以这给她建立了很强的安全感和自信,正是因为这种安全感,才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敢于走出来,安心的玩耍——不怕,妈妈就在身边。
回应,就是孩子呼唤妈妈时,我们很耐心很及时的一句“妈妈在”。
回应,因为呼唤被回应,所以感受到爱就在身边,是满满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而回应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心里。
回应的第二阶段-需求被真正看见被准确理解,看见就是爱。
记得去年有一天我正在忙着看书,小屁孩突然跑过来,拿着一个积木,很开心的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当时抬头看了眼说了句,哦,妈妈看到了,很漂亮。然后继续看我的书,可是发现她还是站在身边没动,我又看了下她,发现她拿着积木的手似乎不甘心的仍然举着,撅着小嘴不太开心。我突然意识到我刚才跟她说的话似乎很不走心,她说的让妈妈看,不是匆忙的撇一眼。所以我重新拿起她手里的积木,认真的看了下,原来她是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换了不同色彩,她还自己在几块积木上画了小星星和爱心。我get到她的点,然后看着她的眼睛说,哇,你今天玩积木变换了不同的颜色,还自己画了可爱的小星星,果然比上次的更好看, 也有创意。她听到我这样说,马上活跃起来,像只小麻雀一样又是跳又是说的。
相信太多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烦恼,“这孩子太调皮了,拉着我说话,我也跟他聊了,怎么还不开心呢?这是想怎样呀?真难搞定。”
不是孩子麻烦,只是他发出的渴望和需求,看似被接住,但没明白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没被真正理解,没被真正认同或看见,换句话说,这个回应是无效的。
“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在,宝宝,妈妈就在身边。”
回应,就是看见,就是能量的流动,就是“生”。
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爱的回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09341/04eb2d4c99db66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