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
(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从子女的角度,多体谅父母,多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味拒绝、逃离
2、从父母的角度,勇敢放手,不过多干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3、从双方的角度,在尊重父母和子女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良性的互动平台,寻求适当的沟通方式。
参考结构:
开头写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接着写三则材料表现出的认知差异,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然后写“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造成桥体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最后写搭“桥”本身是一门繁复而漫长的艺术,且与诸君共勉之。
不可逾越的“鸿沟”
电影《流浪地球》中刘启父子的矛盾,高三选科时父母与子女的争执,材料中所体现的亲情式微,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代沟的产生并非全然是新时代的影响,而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见到这道鸿沟之时都无需将其当成可怖的新生病毒或愚昧的封建残留。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
与任何一道桥相同,第一步应当是“打基础”。普通的桥梁为保证其稳固性,通常需要可靠的基柱,而亲子沟通桥亦是如此。“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首先父母在沟通的建立时不应把自己的架子摆得过高,导致子女在开口之前先有了距离感,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信任。其次,为人子女的一方则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是低人一等但更不是混世大魔王。正如费孝通所言“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百善孝为先”是古语,我还要说“百孝敬为先”。信任的建立终究是相互的真心。
在基础牢固以后,需要从两头铺放材料。普通的桥可以选用石料或木板,钢筋或水泥,而亲子沟通桥也是这样。“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微信看作是和子女沟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子女仅在有钱财需求的情况下才联系父母。其实,这种以“打钱”为主要沟通手段的途径本身是存在问题的。电话、短信的本质与微信差距不大,而书信、纸条则比屏幕的冰冷暖心。固定的家族聚餐则是最佳的沟通途径,面对面地坐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闲聊,远比透过有理无情的数字网络的明码标价的寒暄来得真切。
如果桥已径顺利地搭成了,那么我们便可将其投入使用。普通的桥有专业维修队时时进行危险排查,常常对其维修护理,而亲子沟通桥亦不例外。“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无论造成损失的责任在哪一方,作为受益者和建造者的双方都应该承担维护修理的责任。维护是需要双方共同发力的。世间没有解释不清的误会,也没有“平反”不了的“冤案”,解决问题、修复磨损时应立足于“基础”与“材料”,否则“桥”分崩离析,付出也都会功亏一溃。
代沟仅是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跨过它需要繁复而漫长的搭“桥”过程。
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亲情式微是一种必然。而我认为,这绝对不能成为中国人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小家”构成“大家”,部分影响整体。放在西方的浪潮中,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应先保证“小家”的稳固。近年来“家”的概念被常常提及,而“家风”、“常回家看看”等语言也应运而生。只有保护住了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亲情,中国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
18. “撰写内容提要”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策略。请根据上文内容,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撰写这篇文章的内容提要。
19. 文章阐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种种特征,最后提到:“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选择文中所述特征之一,联系生活实际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与思考。200字左右。
【答案】18. 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 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 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乡土性”正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然后概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泥土”、“土气”、“土地”,接着拿土地与游牧民族比较, 说明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 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最后指出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 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19.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乡邻之间是充满了信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邻右舍之间借钱,一般不用打借条,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相处方式也产生了弊端,一些人不守信用,辜负朋友、亲人的信任,携款逃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那种民间借贷现象,让很多的家庭辛苦赚了的血汗钱付诸东流。所以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