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老师的这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环节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式的教学来进行授课,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人以渔的高效教学。
开头用“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了解苏轼诗词的强烈兴趣,学习目标的展示,使课堂所有活动有了指向,整体诵读,便于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内容,也为文章的结构分析做了铺垫。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一一“赏古地之景”教学中,通过加红重点词语,引发学生思考意境的特点,告知学生鉴赏的时候要依据文章本身,接着通过分析景物在文中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思考景与情的关系,设置问题有所深入,并且巧妙的联系到了下阕对“古地之人周瑜”的赏析。在鉴赏周瑜形象的时候,依然抓住其中关键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这些做法是非常必须的,所有对文章的鉴赏,都要依据文本,所有评价都要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词句来,就是初学鉴赏者必须要明确做到的。
如果只仅仅鉴赏到周瑜的形象,还没有达到深入了解作者的旨意,在这一点上,张老师有所突破,把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巧妙的穿插到课堂中间深入分析主旨的环节里,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了解课文的漫长期待,又符合层层深入知人论事了解主旨的认知规律,在苏轼人生失意与周瑜仕途顺利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是否消极的讨论,在这看似消极实则旷达的情怀中,再次懂得苏轼: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对英雄心向往之。
后文的补充材料,印证了对苏轼讨论的认可,是不可缺少的一笔,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总结,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课后作业的处理,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拓展了课堂内容,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于学生对课堂所学有延伸有补充!
张老师这堂课,学生整体活跃,课堂氛围热烈,很好完成了教育目标,课堂教学高效,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有收获,而且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受益非浅,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语文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