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不知道你会不会碰到市场和工程之间的矛盾,经常市场会抱怨工程部门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意需求,而工程部门通常又苦恼于市场提出的各种需求,通常你们公司是哪方通常占优势呢?为什么会这样?延续上周的内容,本文介绍《高纬度思考法》的第2部分:
“知”和“无知“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困境: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如何整合?
发现问题的“元思考法”,如何通过升维发现问题?
1、"知"的"偏离"
在《高维度思考法》1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知=事实+解释”,作者给出了一个洞见——“‘知识’是可以被再利用的‘知’”,是一种静态的“快照”,这种静态有个好处,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便于传承,比如你学习一个知识,如果它变化的速度都超过了你的学习速度,那你怎么掌握它?
但是,这里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事实总是时刻动态变化的,而关于事实的解释是相对静态,从时间轴上看,就可能出现事实和解释的错位,就是解释和事实不再吻合,这个对自然世界还好,因为毕竟变化比较慢,而人类世界则不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社会学等很难有持久的,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的原因之一。
在事实和解释的偏离不是很离谱的时候,可以通过打补丁将就着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补丁很难凑效,就需要建立新解释,其实就是建立新分类和新连接的过程,而建立新分类本质就是"画线"的过程。
2、“线”的“局限”
这种画线有很多好处,就是将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将耦合的问题进行解耦,更重要的是将开放的问题变成相对封闭的问题,封闭的问题有个好处就是效率高。
看看“科学”的发展知道,所谓科学,就是分科而学,就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进行研究,再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正是通过这种对细分,和对细分后问题的边界定义,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起人类的知识大厦。
但是,这种细分容易导致两个问题——局限性。“手上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也容易被这个专业所局限,所以我常常看到某个领域的“专家”,一旦对其它行业进行点评,就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而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创新是来源于行业外,特别是知识间的交界处。
第二个问题是“熵增”,这是封闭系统的必然宿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所以一个系统要保持活力和有序,就必须保持开放,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样。
3、"解决问题"的问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封闭性系统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开放,并定期进行审视和重新画线。老福特说:“如果你问人们,想要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他们会说是马车”,他通过重新画线,开创了“汽车时代”。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中提出问题就是重新画线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就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为了避免混淆,作者将“解决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前者包括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两个阶段,而后者只包含“解决问题”一个阶段,而本书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困境指的是后者,作者作区分不是想说明孰轻孰重,而是想说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价值观和技能是不同的。
类比到产品开发就比较好理解,可以粗略的将产品开发分为两个部分:创意+工程。前者通常需要能够洞察用户需求,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好想法,而后者则需要将其实现落地,所以,常常看到工程师抱怨市场人想法太多,天马行空,而市场人抱怨工程师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而结合两者的一个职业出现了——“产品经理”,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用户的人,比如我们这个时代著名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微信创始人),但毕竟这种人是稀少的。
4、“下游”占优
如果用一条河流类比,通常发现问题处在“上流”,而解决问题处在“下游”。在现实生活中,“上游”通常是重要的,但不占优势,我理解这也是作者写着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引起人们的重视上游。为什么“上游”通常不占优势?
我们先看看上下游的特点,书中列举了很多对,我挑其中的3对进行说明:
4.1 上游 VS 下游
①不确定高-不确定性低
上游通常是在白纸上作画,没有固定的框架,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创意想法提出,你常常不知道用户是不是会喜欢,而工程上是否可以实现通常是能解释清楚的,很多都能参考过往的经验,至少能从科学上说明可能性。
②无统一指标 VS 统一指标
在我的专业(汽车NVH性能开发中),开发的层级由低到高分别为:降噪-声品质-声音DNA,越往上越主观,可以用来衡量的指标也约不统一。
③属人的-不属人的
什么是“属人的”?就是说它和个体的关联程度。简单说,就是有些事儿,是个人都能干,有些事儿非他不可。早期的“华为”有个著名的高管“李一男”,他因为技术能力很强,年纪轻轻就深得任正非的赏识,但是后来离开华为创立了“港湾网络”,对华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对于现在的华为,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研发体系,个别人的离开就很难形成巨大冲击。
相反,我父母之前很喜欢《星光大道》这个节目,但是自从“老毕”离开后,他们就再不看了,这是典型的属人的,通常下游的工作更加“不属人”,因为它很容易标准化,正所谓“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
4.2 “下游”压倒“上游”
为什么下游通常压倒上游?作者给出了四条理由:
①人数多
从河流的类比也好理解,我们常常看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常常是“涓涓细流”,而在流淌的过程,慢慢“泥石俱下”,最后形成“滚滚洪流”,正如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开创者和领头羊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跟追以及跟随的跟随。
②驱动性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世界、公司、个人的运行是靠大量下游的驱动的,比如我人体运行的能量是由大量“线粒体”创造的,公司产品的落地,是由大量工程师一点点做出来的。
③好理解
越往下游越具体,人们越容易理解,反过来又可以裹挟更多的人。所以,毛主席讲得好: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力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
④不可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下游建立了系统的执行体系和规则,再由其产生“创造性”通常是很难的,最典型的就是,很多成熟的大企业很难创新。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想和你分享的观点,总结如下:
1、知识的静态和事实的动态特性,必然导致"知"的偏离;
2、“画线”让我们的世界从“开放系统”变成“封闭系统”,可以提高效率,也带来“局限”和“熵增”的问题;
3、结合1和2,需要我们定期更新画线,而“如何画线?”(提出问题)和“画完后的问题解决”(解决问题)需要不同的能力;
4、如果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分别看成上下游,通常上游不占优势。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从两种动物的类比上,分析“上下游”需要的思维方式的异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