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性▪学习
《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作者: 王双_c261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07:57 被阅读1次


在工作中,不知道你会不会碰到市场和工程之间的矛盾,经常市场会抱怨工程部门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意需求,而工程部门通常又苦恼于市场提出的各种需求,通常你们公司是哪方通常占优势呢?为什么会这样?延续上周的内容,本文介绍《高纬度思考法》的第2部分:

“知”和“无知“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困境: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如何整合?

 发现问题的“元思考法”,如何通过升维发现问题?

1、"知"的"偏离"

《高维度思考法》1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知=事实+解释”,作者给出了一个洞见——“‘知识’是可以被再利用的‘知’”,是一种静态的“快照”,这种静态有个好处,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便于传承,比如你学习一个知识,如果它变化的速度都超过了你的学习速度,那你怎么掌握它?

但是,这里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事实总是时刻动态变化的,而关于事实的解释是相对静态,从时间轴上看,就可能出现事实和解释的错位,就是解释和事实不再吻合,这个对自然世界还好,因为毕竟变化比较慢,而人类世界则不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社会学等很难有持久的,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的原因之一。

在事实和解释的偏离不是很离谱的时候,可以通过打补丁将就着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补丁很难凑效,就需要建立新解释,其实就是建立新分类和新连接的过程,而建立新分类本质就是"画线"的过程。

2、“线”的“局限”

这种画线有很多好处,就是将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将耦合的问题进行解耦,更重要的是将开放的问题变成相对封闭的问题,封闭的问题有个好处就是效率高。

看看“科学”的发展知道,所谓科学,就是分科而学,就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进行研究,再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正是通过这种对细分,和对细分后问题的边界定义,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起人类的知识大厦。

但是,这种细分容易导致两个问题——局限性。“手上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也容易被这个专业所局限,所以我常常看到某个领域的“专家”,一旦对其它行业进行点评,就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而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创新是来源于行业外,特别是知识间的交界处。

第二个问题是“熵增”,这是封闭系统的必然宿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所以一个系统要保持活力和有序,就必须保持开放,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样。

3、"解决问题"的问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封闭性系统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开放,并定期进行审视和重新画线。老福特说:“如果你问人们,想要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他们会说是马车”,他通过重新画线,开创了“汽车时代”。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中提出问题就是重新画线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就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为了避免混淆,作者将“解决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前者包括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两个阶段,而后者只包含“解决问题”一个阶段,而本书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困境指的是后者,作者作区分不是想说明孰轻孰重,而是想说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价值观和技能是不同的。

类比到产品开发就比较好理解,可以粗略的将产品开发分为两个部分:创意+工程。前者通常需要能够洞察用户需求,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好想法,而后者则需要将其实现落地,所以,常常看到工程师抱怨市场人想法太多,天马行空,而市场人抱怨工程师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而结合两者的一个职业出现了——“产品经理”,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用户的人,比如我们这个时代著名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微信创始人),但毕竟这种人是稀少的。

4、“下游”占优

如果用一条河流类比,通常发现问题处在“上流”,而解决问题处在“下游”。在现实生活中,“上游”通常是重要的,但不占优势,我理解这也是作者写着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引起人们的重视上游。为什么“上游”通常不占优势?

我们先看看上下游的特点,书中列举了很多对,我挑其中的3对进行说明:

4.1 上游 VS 下游

①不确定高-不确定性低

上游通常是在白纸上作画,没有固定的框架,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创意想法提出,你常常不知道用户是不是会喜欢,而工程上是否可以实现通常是能解释清楚的,很多都能参考过往的经验,至少能从科学上说明可能性。

②无统一指标 VS 统一指标

在我的专业(汽车NVH性能开发中),开发的层级由低到高分别为:降噪-声品质-声音DNA,越往上越主观,可以用来衡量的指标也约不统一。

③属人的-不属人的

什么是“属人的”?就是说它和个体的关联程度。简单说,就是有些事儿,是个人都能干,有些事儿非他不可。早期的“华为”有个著名的高管“李一男”,他因为技术能力很强,年纪轻轻就深得任正非的赏识,但是后来离开华为创立了“港湾网络”,对华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对于现在的华为,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研发体系,个别人的离开就很难形成巨大冲击。

相反,我父母之前很喜欢《星光大道》这个节目,但是自从“老毕”离开后,他们就再不看了,这是典型的属人的,通常下游的工作更加“不属人”,因为它很容易标准化,正所谓“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

4.2 “下游”压倒“上游”

为什么下游通常压倒上游?作者给出了四条理由:

①人数多

从河流的类比也好理解,我们常常看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常常是“涓涓细流”,而在流淌的过程,慢慢“泥石俱下”,最后形成“滚滚洪流”,正如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开创者和领头羊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跟追以及跟随的跟随。

②驱动性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世界、公司、个人的运行是靠大量下游的驱动的,比如我人体运行的能量是由大量“线粒体”创造的,公司产品的落地,是由大量工程师一点点做出来的。

③好理解

越往下游越具体,人们越容易理解,反过来又可以裹挟更多的人。所以,毛主席讲得好: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力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

④不可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下游建立了系统的执行体系和规则,再由其产生“创造性”通常是很难的,最典型的就是,很多成熟的大企业很难创新。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想和你分享的观点,总结如下:

1、知识的静态和事实的动态特性,必然导致"知"的偏离;

2、“画线”让我们的世界从“开放系统”变成“封闭系统”,可以提高效率,也带来“局限”和“熵增”的问题;

3、结合1和2,需要我们定期更新画线,而“如何画线?”(提出问题)和“画完后的问题解决”(解决问题)需要不同的能力;

4、如果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分别看成上下游,通常上游不占优势。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从两种动物的类比上,分析“上下游”需要的思维方式的异同。

相关文章

  • 《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在工作中,不知道你会不会碰到市场和工程之间的矛盾,经常市场会抱怨工程部门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意需求,而工程部门通常又苦...

  • 高纬度思考法

    2019年日更第119天 《高纬度思考法》的核心:通过提高思考的维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 高维度思考法

    今日书籍推荐: 《高维度思考法》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 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

  • 2020-09-28

    今日书籍推荐: 《高维度思考法》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 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

  • 今日书籍推荐:《高维度思考法》

    今日书籍推荐: 《高维度思考法》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 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

  • No.191《高维度思考法》

    核心书摘 《高维度思考法》是一本教读者从固有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进化到发现问题思维模式的实用指南。为了方便理解,作者...

  • 1204凡事不要想太多

    今天的素材是零秒思考法,旨在提升个人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理解是,通俗地说,要活的明白...

  •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讲书稿

    你好,我是慧黠居士。今天我将为你解读的是《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这本书的中文版11万余字,...

  • 深度思考-改变模型来解决问题

    深度思考-改变模型来解决问题 目录 1. 深度思考法复习 2. 现实案例 1. 深度思考法复习 步骤1-4 步骤1...

  • 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副职?

    1、对照副职的岗位职责判断自己是否合格 2、有没有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纬度思考法》2|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k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