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八月,跟家里几位在读或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接触较多。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挺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还都是处于“考试思维模式”,即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
从小到大,我接触到的朋友都是考试能力还不错的人,父母亲友也都是很重视“教育”的人。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默认的遵循一条规则“好好考试,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共有的一个想法。 但这导致一个问题:我们的主动做事的能力极为欠缺。因为考试是早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的,我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备考就可以了。有往年的考生经验、有往年的考试真题、有经验丰富老师的辅导,只要按部就班,不需要动太多脑袋,我们就可以适应。
但是考试面向的是过去,真实生活面向的是未来。未来是没有固定“考试要求”的,也没有人一路给我们把我方向,更没有人会详细的告诉你每一步应该怎么走才最好。所以,应试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适应期。我们的主动性需要被慢慢的唤醒。
对于我来说有两件事情把我从面向过去、基于经验的“考试性思维”中拉出来。一次是刚刚参加工作,领导征求我关于岗位的意见。我一时蒙住了。我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基于我的能力在哪个岗位上发展更好。我想我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要是有个考试就好了,我就选分数更高的那一个。然而没有考试!最后,领导看了我的档案,暂时先把我放到了行政处工作。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当时行政处的工作都是照章办事,每一件事情都有明确的程序要求和时间要求,不需要太多创造性、主动性,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第二件事是买了房子之后要装修,再次不知所措。装修风格那么多、装修材料那么杂、装修程序那么复杂,而我对装修公司的方案并不满意,所以决定根据自己的方案来。谁知制定方案容易,具体实施确没有那么简单。跟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个样,有的事情可以同时做,有的事情可以先后做。但对于新手而言,没有经验可遵循,做起来毕竟手忙脚乱。
我们默认一切好东西都是“考”出来的,把考试当成获得渴望之物的途径。大学要考、研究生要考、公务员要考,升职加薪还是要考。但是真实世界并非如此,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不是有些人看守这些东西,看你考得好就给你发一个。
真实的运行逻辑是你要自己去主动“创造”。你不能总是基于经验、面向过去,而应当面向未来。你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你的创造性,而如果仅仅是基于经验,面向过去的心态,那么你所谓的自身价值就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你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