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罗贯中为什么要以刘备为第一主角呢?
他说,作家最喜欢突出弱势人物。曹操、孙权都算强势系列,虎狼之辈,三人里唯一的弱势就是刘备,仿佛一只迷路的羔羊,颠沛流离大半生才有了小小的根据地。政治游戏是尔虞我诈,不如换个视角从仁义入手,于是罗贯中给刘备披上了仁义的马甲,正合老百姓的胃口。对弱者的悲怜是人之天性,创作者往往也会刻意迎合。
我说,有时我在想,未来人会如何对我们考古呢?是根据互联网历史痕迹还是当代史官写的文献?
他说,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可以保存记忆,还有另外一大特点,也可以清除痕迹,有些人有些作品已经再也搜不到了。所以,互联网考古具有被动片面性。史书考古与之相比呢,可能就具有主动片面性。未来的考古,会聚焦到时代小说上,在这个时代,小说家才是真正的历史记录者。与《三国演义》这些古体小说不同,今天的小说多是民间题材,更容易管中窥豹,小说家是在用假人说真事,并且很擅长包藏祸心。
我问,你觉得《三国演义》里谁被过度神化了?
他说,诸葛亮。他在里面的形象过于扁平化,永远智慧、永远忠诚、永远热泪盈眶。
我问,他的真实军事才能如何?
他说,理论大于实践吧。刘备比诸葛亮更懂军事,他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后勤总管。所以刘备在的日子里,诸葛亮几乎没有实战机会,也没得到过具体锻炼,刘备入益州带的是庞统,夺汉中带的是法正。
我说,关羽死的挺可惜。
他说,谁死的不可惜?都可惜,应该说关羽死的略狼狈,毕竟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当时,三足鼎立,荆州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三家的中心点,北边是曹魏,东边是孙吴,西边是蜀汉。荆州是怎么落到刘备手里的呢?是刘备“借”来的,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后来刘备在益州称帝,他派得力干将关羽把守荆州,这个时候的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有点类似北边的汉中,主要战略意义就是缓冲区,预防东吴攻打蜀国。不知道是刘备太自信了还是关羽太自信了,觉得守城太无聊,决定主动北伐。结果因为后防空虚,丢了荆州,关羽一行急忙往回赶,到麦城时,脑袋被砍下来了。
我问,作为军事战略家,您觉得关羽该如何守?
他说,第一、按兵不动,守要比攻容易。第二、如果敌人是压倒式优势,则回退益州,保存实力,毕竟荆州只是个战略缓冲区,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不能丢,在三足鼎立状态下,真正决定胜败的是兵力和财力。
我问,假如刘备只守四川盆地,不扩张,可行吗?
他说,在秦朝之前,可行,因为那时还没有大统一这个概念。秦始皇之后,不管谁当皇帝,都把大统一当作执政目标,所以不可能让你在四川搞独立。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必须积极外扩,版块扩得越大,存活的几率越大。蜀汉往北有秦岭,扩不出去了,只能向东扩展,所以荆州必须要争。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也是最容易坍塌的,稳定的前提是旗鼓相当,要说坍塌?又很简单,只要一方稍微变软,两边会同时捏你,都想快速蚕食你,扩大自己的版块。
我问,司马懿算不算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
他说,从结果来看,算。不过这涉及到一个评判标准,是按节点,还是按结果?假如一个人一出道就风调雨顺,四十五岁就干上了省长,但是六十二岁那年被双规了,那么他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按照节点来划分,从出道到六十二岁,他都是人生赢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从盖棺定论的角度去分析呢?又觉得他的一生是失败的,是个反面教材。我们评判历史人物,多是盖棺论,就是以死的时候为评判标准,例如最后整个三国落入了司马家族的囊中,司马懿就是最大赢家,比刘备、曹操、孙权还要厉害。倘若以节点论呢?在三国主要人物健在的日子里,司马懿虽然身居要职,其实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从未出过头,说是苟且偷生也不为过,他的苟且不是为了谋取天下,而是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刘备、曹操、孙权风头正劲的时候,谁会认为司马懿比他们三人更智慧更成功?
我说,老百姓普遍认为,司马懿从年轻时就开始谋划夺取江山。
他说,我认为,没有。那都是受书本影响,书写历史、小说的人,是先看到了结果,然后反过头来去剖析司马懿,认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谋划自己的帝王之业。司马懿最大的理想就是身居要职,不显山不露水的前提下,享受一份丰腴又稳定的贵族生活。后来为什么变了策略呢?两个原因,一是曹家一代不如一代,能驾驭他的人都死了;二是曹爽压迫司马懿压迫的太过分,让他喘不过气来。举个例子,你在公司当总工程师,换了几任接班人都相处得很好,但是新上任的总监(曹爽)看你不顺眼,想把你挤兑出去,你若是不自救,就要出局。一反击不要紧,实力碾压,公司成自己的了。
我说,也就是说,纯属偶然。
他说,之前科普过,基业不保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帝王的基因不稳定,没有足够优秀的接班人选,一旦有娃娃皇帝上任,江山就很难稳定了。曹操死的太早,接班人又短命,如果每一任接班人都能活到六十岁以上,司马懿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无论他怎么谋划怎么隐忍都白搭,所以他的胜出是上天给的机会。
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他说,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没有文人起义这个说法。相反,在孔子的影响下,文人追求的是顺从,君君臣臣,臣永远是臣,而且要做圣人,千秋万代,万人景仰。当然,他未必没有过这个念头,一是内外环境不允许,二是他怕自己被后人写成王莽翻版。对于文人而言,最大的紧箍咒就是后人黑化自己。
我问,曹操没看出来司马懿有称帝的野心吗?
他说,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真的从来没有过这个念头,若有,曹操不可能留后患。相反,他一定觉得司马懿是个人才,能辅佐自己的子孙后代。只是大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我问,曹操算是成功的吗?
他说,按照节点来论,他是成功的。整个三国,多是家族型选手,而曹操是独苗式,是纯粹靠自己站起来的,是天赋型选手。理论上,曹操也算贵族出身,只不过他的贵族有些牵强,他父亲原本不姓曹,是拜了曹姓宦官为干爹后才改姓的,所以纯正贵族从内心深处是不认可曹操的贵族血统。曹操死之前,他基本掌握了整个江山,按照这个节点来论,他是成功的,但是曹操真正想要的,其实不完全是江山,而是成为一名高举道德旗帜,匡扶天下,光照千古,被万民景仰的义士,结果呢?这个头衔让刘备得了。
我问,那刘备是成功的吗?
他说,整个三国是悲剧色彩,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得到的都不是他们想要的。刘备真正想要的不是这些虚名,而是一统江湖,君临天下。他想要的,结果后来让司马家族给完成了。倘若把刘备跟曹操的结果对换一下,他们的人生可能都是满足的,成功的。
我问,司马懿上位,是不是也要得到当时几大贵族的支持?
他说,东汉末年,几大家族一起出了一个方案,由袁家来实现统一与改朝换代,袁绍和袁术兄弟俩,一南一北,基本实现了大统一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是因为兄弟俩不合,给了曹操乘虚而入的机会。曹操天赋太强,掌权后把几大家族治得服服帖帖,大家只能唯唯诺诺。但是曹操属于假贵族崛起,没有太多家族背景,这些看联姻就行了,曹操妻妾成群,但多是平民草根。所以大家族一直不甘心让曹操掌权,一直在等曹氏统治力自然衰落的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司马懿夺取江山,也是几大家族默许或妥协的结果。司马懿称得上贵族代表,你看他及他儿子的婚姻就知道了,司马懿老婆张春华是大家族;儿子司马昭娶的是王肃的女儿,琅琊王氏;另一个儿子司马师先娶了夏侯徽,后娶了泰山羊徽瑜,夏侯徽的父亲是大将军,也是夏侯渊的侄子,羊徽瑜则是蔡邕的外孙女。
我问,司马懿常年盘踞关中跟诸葛亮打仗,会不会跟董卓似的,把自己打成大军阀?
他说,司马懿就是用这种方式夯实了自己的基本盘。
我问,作为管理者,如何警惕司马懿现象?
他说,司马懿家族做的事,其实就是将国家资产私有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个人和家族权威。司马懿任关中都督数年,关中就变成了他的铁打地盘,谁来都抢不走;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三年,也在禁军中培植了强大的私人势力。后来政变发生之时,朝野上下无人可与司马懿抗衡。换句话说,和他同一时代甚至比他小一辈的曹魏重臣和大将几乎都不在了,一家独大。那么放在今天有什么警示作用?一是预防大家族对核心产业的垄断,二是预防大家族在核心位置的渗透。轮岗制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轮岗制也有个致命的BUG,就是都会追求短期功利化,很难长线规划。不过作为老百姓,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老舍《茶馆》里写的好,莫谈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