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美洲的历史给我们何种启示——读查尔斯•曼恩《1491前哥伦布时代

美洲的历史给我们何种启示——读查尔斯•曼恩《1491前哥伦布时代

作者: 简捡剪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6-13 21:46 被阅读0次

    美洲的历史给我们何种启示

    ——读查尔斯•曼恩《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有感

    当提到美洲,提到印第安人,你会想到什么,是披头散发、脸上涂着油彩、赤身在丛林中用弓箭向小船上的欧洲人射箭的模样,还是骑着马儿在美洲大草原上追逐野牛的彪悍土著?是亚马逊丛林里与野兽并存的原始人类,还是在玛雅遗址上举行神秘仪式的古老人群?是披着兽皮、架着雪橇、住着冰房子在北极圈打猎的爱斯基摩人,还是住在安第斯山脉深处、固守着结绳记事传统、吃着高原上古怪食物的部落人?

    以上是我们所亲眼见到或是通过各种屏幕见到的一些现象,然而,查尔斯•曼恩通过他的著作《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告诉我们,这些可能不是真相,真正的古老美洲的模样,要比我们所想像的更为久远,更为繁荣,更为先进,然而,一切的一切,在哥伦布在1491年发现美洲之后,纷至沓来的欧洲人,把这里的一切,变成了尘封的历史,不为人知,似乎也不值得为人所知。人们只见到和欣赏当下美洲的繁荣兴旺,却对仅仅几百年前的美洲的模样,这片土地原来主人的生活一无所知甚至充满误解,正如书中所说的“霍姆伯格之误”,也就是因为“他见到的印第安人落后原始,是旧石器时代的残余,其实他们不过是一个垮掉不久的文明饱受迫害的幸存者。”

    所幸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人类故事的空白部分终归是在不断缩小的。”曼恩的这本书,就是综合了各种研究成果,似乎去拼起这块空白部分的一小块拼图。

    在这本30多万字的著作中,曼恩力图回答三个问题:在欧洲人来之前,美洲到底有多少人?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还是仅是这片土地上的上一批居住者而已?印第安人的生态观是怎样的,换言之,他们是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界和谐共处的?

    美洲原住民到底有多少?换言之,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上到底住着多少人?

    在1491年前,在相当长的历史里,在几乎是人类已知的历史记载里,美洲都是一片不被打扰的土地,被太平洋和大西洋夹在当中,只有北边的白令海峡,与西伯利亚之间,隔着冰冷的北冰洋,对于我们长久居住极为熟悉的纷纷扰扰的亚欧非洲而言,那是一片寂静的西方世界。

    然而,对于现在人而言极为常见的人口统计,具体到1491年前的美洲时,却成为一个长久的未解之谜,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从840万人,到或许有4000万人,乃至1.12亿人,有人认为,约有95%的美洲人死于与外界接触后的头130年里,有人甚至把这个比例提到了98%。无论如何,数字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逻辑,根据加拿大学者斯蒂法姆的观点:“印第安人数量越小,就越容易把整个大陆视为未开发的,因此也是人人可争的土地。搬到无主的土地上,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除此之外,还有那么几个‘蛮人’的地方,是第二的选择。”

    可惜的是,美洲的文字史至今仍然几乎是空白,所有的记载,大多来自于最初到达美洲的欧洲人的记载,可惜这些人都仅仅是早期的殖民者,最多也只是神父之类的神职人员,这导致他们的记载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不强,只是见闻式的记录,而且常常互相矛盾,并且存在美化己方人员在美洲作为的冲动,好在,都是第一手见闻,成为研究美洲史的重要史料。

    虽然具体的人口统计在现在看来似乎是难以完成的,但是仍然可以做一些推测。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虽然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政体,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大的国家政体。其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发展是很充分的。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有一个极大的国家,叫塔万廷苏尤,人们或许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即印加帝国,被称为四方之国。这个国家有多大呢,它比明王朝的疆域还要大,比伊凡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比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不宏大,比同在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也要大。其管辖区跨越了惊人的32个纬度,这就好像从圣彼德堡到开罗都在同一个势力范围内一样。从地图上来看,现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一侧的狭长地带,都属于这个国家。但这个国家出奇的短命,到第四代统治者手上就结束了,不过100年时间,因为西班牙人来了。其发源于秘鲁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后来迁至库斯科为首都。关于印加帝国的历史就不去详述了,那又能写一本书了。总而言之,这个巨大的帝国,惊人地毁于一小队西班牙人之手,是的,一小队,168个人。那是在1532年11月16日,当时在争夺皇位中占据上风的印加王子阿塔瓦尔帕,另一方是西班牙人皮萨罗,印加人来了8万人,西班牙人只有168人,地点是在卡哈马卡中心广场,是西班牙人的主场。虽然还有马匹和火炮,无论如何这样的人数悬殊,都是难以想像的。当时的场面载入史册,一个西班牙神父把一本沾着旅途灰尘的基督教祈祷书送给印加皇子,后者不耐烦地将之扔到一边,从而引发战争,然后,从未见过马匹和火炮的印加人惊慌失措,就这样一败涂地,甚至这位准皇帝也被俘虏。之后,印加人虽然或有胜利,但总的来说逐渐失败,最终走向毁灭。

    还有一个大国家,人们应该也很熟悉,那就是阿兹特克帝国。这个国家更准确的名字叫三国同盟,其首都是著名的特诺奇蒂特兰城。这次的西班牙人是由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的,另一方是墨西卡人,其统治范围包括了现在的墨西哥中部大半地区,并间接管辖着南至危地马拉的广大地域。这个帝国的文集数量甚至超过了古典希腊语的典籍数量,还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义务教育,还有一些诗文对生命历程进行了探讨,掌握了修辞手法,帝国的都城,拥有植物园,运水管道等,比当时最大的欧洲都市巴黎还要大。然而,这一切,随着帝国的覆亡而烟消云散。科尔特斯固然绑架了蒙特祖玛,但是仍然遭到了猛烈的反击,是什么让这个帝国最终输得如此彻底呢?

    当然还有诸多规模没那么大,但是数量极为众多的小国家、小部落,星罗棋布般地散落在美洲大陆上。比如在美东的新英格兰沿海地区,当地的土著居民,拥有永久性的大村庄,每家都有辽阔的玉米、豆子和南瓜地,他们的日均营养在2500卡路里左右,一年到头“鱼肉、禽肉供应充足”,长得高大强健,居住的多层帐篷房非常先进实用,人口密集,有人记载“从几百英里之外都能闻到印第安人篝火的味道”。相比之下,新来的欧洲人个头矮、饥饿贫困。但是,还是欧洲人赢了。

    因此,根据各种现存的遗迹等发现的推断,在欧洲人登陆美洲之前,虽然具体的人数并不可考,然而肯定不会是太少,否则无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社会建设,然而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这些在人数上、主场上占据优势的印第安人输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不过几百年过去,已经几乎消失了历史的准确记录呢?

    原因很多,武器的优势当然是首当其冲的,美洲人不仅没有火器,而且没有钢铁,也没有马匹。另外,印第安人还缺乏轮子和拱顶技术。这导致西班牙人的骑兵,跑得比报信的印第安哨兵还要更快。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美洲人也有金属,只不过他们没有把金属用来做什么有用的东西,做一些装饰品,而没有在金属的硬度强度和韧度锐度上下功夫。他们也有轮子,但仅仅把轮子用于玩具装饰,而不曾发明马车之类的运输工具。他们也有桥,但是是用绳子做的吊桥,他们也有盔甲,但是是棉布制成的,当然与盔甲一样具有防护功效,他们最可怕的武器是弹弓,还会使用包着棉花的石头火攻。

    但原因绝不仅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除了印加人过于集中的指控系统的原因外,瘟疫是造成美洲人全线败退的最重要的原因。

    死于天花的美洲人之多,至今没有准确统计,有人说,印加帝国的一半人都死于天花,也有人说,8000万至1亿的印第安人死于天花,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命毁灭。”无论具体多少吧,这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但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印第安人这么容易死?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死于天花?难道他们就没有反过来传染一些当地致命疾病给欧洲人吗?

    这里面还是要回归到美洲大陆的初始发展,这里与亚欧大陆隔绝,在驯化了玉米、棉花、西红柿、大豆、木薯等农作物的同时,这里驯化的动物非常少,只有美洲驼、火鸡、狗,也就是说,印第安人没有多少人畜共居的经历,相应的,在上千年的历程中,也几乎没有患上这些可怕的跨物种疾病的经历。美洲既没有骆驼也没有沙鼠,而这二者都是天花的重要源头,因此,天花对于美洲人来说是全新的疾病,他们也没有传染病防治经历,在当地疾病传播的速度是极为迅速的。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人员相信,由于早期到达美洲的移民人数必定极少,因此他们的基因库受限,遗传的过于同质性导致,以相同方式感染上相同疾病的美洲人非常之多。同时,早期到达美洲的人类,应该尚处于没有驯化猪牛等动物的时代,身上所携带的免疫基因非常少。这导致美洲人对于这些来自动物的跨物种疾病的抵抗力从基因上讲就非常之弱。

    回头前头的疑问,那么就没有美洲人带给欧洲人的传染病了吗?答案是有的。很多人认为,梅毒就是欧洲人从美洲传染所得的一种疾病。首例有记载的欧洲梅毒疫情爆发于1494年末或1495年初。正好是哥伦布在美洲发现新大陆之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中美洲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感染了梅毒,然后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即使梅毒是起源于美洲,传染病的规模也无法得到平衡,并未导致某种群的灭绝。

    美洲人的历史有多久远?

    无论如何,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人,肯定是非常之多,虽然至今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无疑肯定是“大量的人群”。那么下一个争论的话题是:印第安人是不是美洲的土著呢?换言之,最早的美洲人是谁呢?

    关于美洲人的起源说法非常之多,有认为是以色列国“失踪的支派”的,也有认为冰河时代之前就有人类居住于美洲大陆了,甚至有认为中国商代的后裔。然而,目前关于美洲人类活动痕迹的发掘,仍处于没有定论之中。

    一个广为人知的考古发掘认为,在新墨西哥州与得克萨斯州州界附近的克洛维斯发现了一处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尖矛等人工石制工具,被称为克洛维斯文化,经过碳14技术的鉴定认为是距今13500年到12900年前。人们认为,白令吉亚在冰河时代由于海平面下降而使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到了一起成为陆地可供通过,并且当时那里还惊人的暖和,同时,加拿大落基山脉在同一时期出现了无冰走廊可供通过。人们认为,在13000年到14000年前开启了一段窗口期,古印第安人由此行进到美洲各地。随之而来是的另一个假说,就是物种灭绝假说,认为正是人类的到来,捕猎的技术,让美洲那些大型哺乳动物都消失了,比如猛犸等大动物从此消失,成为野牛等物种了。这样的假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传播,然而并非无懈可击,过度杀戮说一直备受争议,包括克洛维斯率先论,都受到质疑。

    另一个考古重点地区在智利的蒙特沃德,这里挖掘出了一个村落的遗迹,被认为距今12800年前,在克洛维斯文化之前几个世纪。虽然同样有很多争论,但是人们对美洲原住民或许在美洲已经住了两三万年的认识,看来是不可逆了。由于冰河时代使卢瓦尔河谷以北的欧洲直到距今17000年前还不适于人类居住,西半球可能也不应被再称为“新大陆”了。如果这些遗址都是真的话,从阿拉斯加到智利的人类正在蓬勃兴旺地发展之时,北欧大部分地区还未经人类涉足。

    除了早期人类的踪迹,更多的是早期美洲人的文化遗址,包括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和秘鲁海岸地区。美洲早期文明的发源地,重点在于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人们常说,文明需要交流,然而神奇的是,中美洲和安第斯之间,是2000英里的高山和茂密的雨林,没有一条路,至今没有高速公路。这两个古代文明就这样彼此独立发展,同样灿烂辉煌。

    中美洲仅凭所驯化的植物,就应该在人类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个名单包括玉米、番茄、小果南瓜、辣椒、多种豆类、花生,他们还只用了1000年时间,就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天文学和数学,包括数字零。

    先来看下秘鲁沿海地区,这里被夹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之间,出奇的干燥,甚至有全球最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在公元前10000年前左右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安第斯山脉下的绿洲里,人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开创了早期文明,即著名的小北地区文明。他们还学会了制作木乃伊,新克罗人的木乃伊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由于小北地区几乎是农业上的禁区,贫瘠、少雨、多云,地震多,气候不稳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明发源的谷物主产区的条件,因此,这里的文明,不是基于农业,而更多是海洋,有安第斯文明的海上基础的假说,渔业中心,种植棉花。当地还发展起了早期人类社会,有神权领袖,有公共建筑,有笛子等乐器,还有自己的神祇——棍神。

    小北地区的文明后来发展成了瓦里和蒂亚瓦科纳两国,再之后就是印加帝国了。他们开垦了梯田和灌溉农地,种植土豆,精巧的排水系统,其霸权是建立在商业和知识之上的,战事纪录非常少见,两国交织而不交融,比邻而居,却是和平共处。其建立了阿卡帕纳七层金字塔,还有一座太阳门。瓦里和蒂亚瓦科纳的继承者是奇穆帝国,其都城是昌昌,建有巨大的宫殿。最后,奇穆在1463年亡于印加帝国之手,再后来就是西班牙人来了。

    再说奥尔梅克文明,这里位于墨西哥湾海岸一侧,在尤卡坦半岛,是著名的玛雅文明的前身。在奥尔梅克文明的发掘中,发现了特雷斯萨波特斯遗址、拉文塔等,发现了用整块火山玄武岩凿成的巨石头像,还有社区礼仪中心。这一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并发展出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其美洲豹婴儿、石碑雕刻、陶器等应用广泛,他们还创造了三种历法。还有文字,在圣何塞•莫格特神庙遗址的神庙里,出土了全美洲可确定的最久远的文字,一个男子的名字:1-地震,时间在公元前750年。后来,这里又发展出了国家形态,以及努萨维文字,这些文字是记录在鹿皮或树皮上的“书本”,彩绘,可以折起来或是像壁画一样挂在墙上。这样的手抄本只有4部流传至今,刻有文字的样本,总共有1.5万件。其中最为出名的是8-鹿•美洲豹爪的故事。当地还出土了轮子,然而仅仅作为带轮小塑像作为玩具,未曾用于实际运用,从而错失了这些貌似“理所当然”的技术。

    奥尔梅克文明很大程度上被玛雅文明所继承,然而兴盛了不过100年的时间,成为考古学最经久不衰的谜团之一。其盛时的帝国包括穆塔、卡安以及远处派来的特奥蒂瓦坎外来势力。不知何故,特奥蒂瓦坎覆灭于公元8世纪,300年后,托尔特克人自诩为继承者,也创立了帝国并在1200年后亡于内部纷争。接下来,就是墨西卡人了,他们创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结成三国同盟,这就著名的阿兹特克帝国了,直到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来了,帝国瓦解。

    玛雅人为什么抛弃了他们的所有城市?文明总有兴衰之时,但除了玛雅地区,没有任何其他已知的大规模社会体系在解体之后,是被一片空白取而代之的。有人认为是因为玛雅人的发展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耗尽资源。也有认为是旱灾的原因,不过,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北美洲,也有一个文明的遗址值得关注,那就是位于密苏里河、伊利诺伊河和密西西比河交汇处附近的印第安城市卡霍基亚,其中心是一座被称为僧侣墩的大型土墩,其从属于4000年前的多元文化,而修建大型土墩是该文化的特征之一。已知的土墩早在5400年前出现于路易斯安那东北部的沃希托遗址圈等,从这些遗址的规划水平来看,应当属于人类从采集业向农业的过渡期。之后到公元前1500年左后才出现了波弗蒂角,有6个C字形同心脊组成的人工建筑。之后又是700年的空白期,在数百英里外的俄亥俄河谷出土的阿登纳土墩,其出土了烟草、石碑、纺织品、锥子等,其影响力从前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00年前后,其后是霍普韦尔文化,持续到公元400年左右,发展出了宗教。到公元1000年末时,在霍普韦尔文化衰落之后,兴起了众多密西西比文化,其中最大的便是卡霍基亚了,是格兰德河以北最大的城市,与伦敦大小相当,至少有15000人口,能够被称之为城市,他们能够用黏土和沙子修建金字塔,并修建了西半球最大的土制建筑,这座用不当的建材搭建在冲积平原上的土墩,历经千年至今未倒。他们发展起了精英阶层,出了祭司等上层人群。他们还改变了河道,然而改变河道的结果导致了更多的生态灾难。到了公元1350年,这个城邦人去楼空,从此,墨西哥以北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的印第安社群了。

    印第安人的生态观是怎样的?

    对于印第安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或是矛盾的观点,一种认为玛雅文明等消亡,是因为对大自然的过度利用和破坏造成的,是生态灾害的典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们是环保模范。然而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多数印第安人是极其积极的土地管理者,他们的活动对土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用火。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哈德孙湾到格兰德河,几乎所有的印第安人都在某种用火塑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烧毁枯草重塑山河,或是捕获猎物。有研究表明,对依然健在的、在欧洲人到来之前被种下的树木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密林里,足以给树干留下伤疤的大火,平均2.82年就会出现一次,几乎可能都是人为导致的。因此,如今被认为是牛仔而著称的大草原,绝非荒野,而是由美洲原住民经营维系的辽阔牧场。

    第二个案例是玉米种植和改变河道。这里所采用的是卡霍基亚文明的案例,他们通过一个主要的公共建筑工程,对卡霍基亚溪进行了有意的改道工作。由于当地以玉米种植为主,开始系统性改变树种,将野生林地改为水果和坚果,比如山胡桃、橡子等,栗子尤其受到欢迎。人们为狩猎留下了足够的林地,但是农业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其成一种新的“自然界的平衡”。由于这里面临着密西西比河谷的洪水和泥石流,他们开始改变河道,然而河道的改建是无法挽回的后果,加上地震的打击,这里最终衰落了。

    下一个案例是亚马孙大森林。作者大胆地认为,亚马孙大森林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产品,是一个人工物体。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如今的亚马孙雨林并非是亘古未变、已绵延百万年之久的野性地带,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互动的产物。学者梅格斯认为,这里的人口上限是1000人。因为这里土壤绝非肥沃,被视为“湿润的沙漠”,这里有四分之一的面积是大草原,如贝尼大草原。这里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轮歇方式进行耕作。梅格斯认为,任何试图超越刀耕火种方式进行永久性耕作的印第安人都会被一次大型厄尔尼诺现象打回原形,比如马拉若文化的衰落。这就是“文化的环境局限之法则”,即文化所能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其环境的农业潜能。但是反对者同样大有人在。比如美国学者罗斯福,她对马拉若文化持有不同意见,认为是杰出的土著文化成就之一,可能超过10万人,占地数千平方英里。马拉若不仅没有破坏森林,反而改善了林地状况。有一个考古发现作为佐证,即潘卓品塔达岩,被认为有两次不同的人类居住史,出土了陶碗等美洲已知最早的陶器,时间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

    根据作者和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点,由于当地使用的石斧的局限性,需要115个小时才能砍倒一棵4英尺高的树,这使得轮歇耕作并不经济实惠。实际上,甚至有人认为,正是与欧洲人接触后引入了金属工具,才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亚马孙地区的刀耕火种农业,这是欧洲斧头和欧洲病毒的产物,之前则是永久或极长时间耕作的模式。根据亚马孙地区发现的地质印痕即人工土建的存在,表明不久以前,西部亚马孙地区大森林的面目,和如今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当地农业可能是精耕细作,社群曾拥有大量人口。亚马孙西部地区,是花生、巴西刀豆和两种辣椒的开发地,很可能还有辣椒,另外还有木薯。一位学者说,亚马孙地区的初始居民,不辞劳苦地用石斧清理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农地,只是他们没有把木薯和其他一年生作物种在花园里,而是与精选的木本作物一起种下去,我们现在不过是行走在古老的果园之中。

    另一个证据是黑土的产生,亚马孙的部分地区,是肥沃的黑土,这些黑土被认为是人工形成的,其关键在于木炭的应用,也就是刀耕炭烧,从而成为高产的土地。作者认为,在很长时间里,印第安人用我们至今还没有学会的诀窍,无损地开发了大片亚马孙河域,在面临生态问题时,把问题搞定了。他们没有去适应大自然,而是创造了大自然。

    下一个案例,是人造荒原。也就是说美洲的本来样子,究竟是像欧洲人所说的到处都是葛根疯长、一片茫茫桃树、候鸽漫天遍野、野牛成千上万地在荒原上声如奔雷,还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界呢?作者引用威尔逊的观点指出,这是因为基石物种的缺乏带来的变化,也就是说由于欧洲人的到来,印第安人快速衰亡,美洲失去了这片土地的管理者,也就是失去了生态系统的最高物种,所带来的荒原的表象。作者说,美洲原住民的毁灭导致了由其经营的生态系统的毁灭。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到马尔克斯,当我在读《百年孤独》时,常常惊讶于作者奇瑰的想象力,那些房子周围疯长的植物,那些如洪流般的白蚁,将无人照料的房舍变成荒野中的遗迹。

    我原以为那些只是作者的夸张描述,但是当我读到这本书时,忽然想到,当后世的人们站在古老的奥尔梅克文明遗迹时,看到壁虱像葡萄一样纷纷掉落,看到那些深埋地下的足有6英尺高的人头石像时,这些曾经的人类创造的奇迹,就这样长久地在自然的包裹中失语,成为无人知晓的谜团。密林将庞大的古代建筑团团围住,并正在缓慢地用其根部撕裂着柔软的石灰石,无孔不入的植被,正在吞噬其存在的所有印迹。

    当人们看到这一切时,难道不能体会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吗?于是,我明白了,马尔克斯只是描述了他身边的奇迹,便如以快进的形式,将这一自然与人类的相互演替推进的过程,加以形象地描绘出来罢了,毋庸置疑,这的确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综合起来看,已知的美洲文明,主要集中在中美洲的古玛雅文明、南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沿海的小北文明,再有就是北美的卡霍基亚文明了。幅员辽阔的美洲,只有这些文明已知并被纪录下来,让人不禁疑惑,究竟是只有这些文明,还是只有这些文明被纪录下来了,美洲的历史如此悠久,按照现在更多人的观点,人口曾经如此繁密,为何只有这三个地区的文明有明确的史载或是考古发展,这中间究竟是文化继承的断层还是考古的空白?当人们站在特诺奇蒂特兰城时,当人们站在蒂亚瓦纳科城的太阳门前时,当人们站在库斯科的阿玛斯广场时,人们在怀着敬仰和疑惑的同时,难道不会产生相应的疑问吗?

    或许正如作者所说,独立于其他大陆之外,并在1000年里取得蓬勃发展的美洲,是新观念、新梦想、新故事、新哲学、新道德、新发现以及精神世界的其他产物的无尽源泉。不难想像,有100种文化,就有100种丰富的往来交流方式。与空前的生命损失一道,所有这些都随着天花的到来而烟消云散了。

    印第安人并非没有文字,然而他们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而西班牙人的到来又毁掉了大量的印第安人的记载,以至于到了今天,最重要的书写记载的美洲历史,几乎没有准确的佐证,他们不过消失了几百年,就几乎要永远地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之中了。这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书写文字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发扬,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正如欧洲史和玛雅史所展示的那样,空隙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一些工具的发明本身,对一个文明诸般努力的规模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而公开而广泛的观念互动,是弥补这些空隙的最好方式。或许在美洲大陆上,文明的交流是多元存在的,但是却独立于世界,也正是因此,一旦其全线败退,其文明所存在的佐证便杳然无踪,后人享受着印第安人的各种发明创造,却再也想不起创造这些文明的勤劳的祖先,还把他们想像成为蛮荒时代的野蛮人,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哀啊。

    无论如何,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还是保持向前行的历史观,我们不应该将目光投放在重建过去的环境上,而是要聚焦于塑一个未来的人们可以安居的世界。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悲观,印第安人的过去固然已经泰半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并非无迹可寻。一方面,印第安人在文化、技术和知识层面都受到了殖民者的极大影响,另一方面,这样的往来完全是单向的似乎令人难以信服。

    如果能够这样想,美洲的印第安人虽然从文明单体上淹没在历史之中,但其文化基因却火种不灭,以各种形式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想必人们也会在某些特定方面,辨识出对面的人是一名和自己相似得多的个体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洲的历史给我们何种启示——读查尔斯•曼恩《1491前哥伦布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oz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