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二哥发起领导力周打卡圈子在班长群宣传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说句实话,就我本人的经历,我是不愿意学习方法论的,包括领导力这种比较有争议的概念。
那今天之所以进来,是因为二哥发了刘澜关于对故事领导力的理解和研究,这个吸引到了我,我最近在做故事领导力的汇总与研究。
可见,我是目的性比较强的人,只认同和接受自己认为对自己有效的东西。
我决定开始听刘澜老师的课程,试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领袖”。今天听了第一讲,我从收获、感悟、盲点三个方面来聊一聊。
我的收获:
01 刘澜老师的课程思路
跟我相似的是吃“三只青蛙”:凡事只总结提炼三条核心内容。从三个理由,到三个准备。
既有科学体系作为支撑,又有自己的闭环思想,还有可供实操的心法口诀。从这一点上,我的收获很大,可取之。
02 更好的解决人生的难题
与我所做的非权力领导力正好结合,如果说教练型领导力是“道”的话,刘澜老师的课有很多“术”的部分。
两者在我这里可以做到有效的互补,也就是说,前者帮人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后者帮人解决如何能要到的问题。特别好。
03 领导力的概念区分
把领导力等同于职位是对领导力最大的误解,同时认为领导力可以有统一方法训练的,也是误解。
看到太多没有领导力的人坐在领导的位置上,其实只有一个量化标准,就是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量化,你是否完成了目标,取得了成果。
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涵盖的内容就太广了,不仅包含责任,更多的还有信任、付出、共赢、感召、创新性等等,这可以跟非权力领导力更好的结合起来。
我的感悟:
01 面对自己的惯性或者习性,迁善能力有所提升
从樊登的可复制领导力,到后面很多人讲的领导力,我一直都不怎么感兴趣。自己一直有这样的惯性认知,是自己想要的,才是有效的。看过了太多人说的想要和真的想要之间的差距,所以,更多的会把重心放在甄别真的想要的问题上。
而对后面的方法论一直都不是太在意,因为只要真心想要,总能想到办法提升。
在听这节课之前,给自己做了对话,到底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学?因为这决定了学习的效率。
在不断告诉自己“空杯”的时候,还时不时冒出自己的观点来,我能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念头,从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觉察力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升。
真的静下心来,放弃自己的认知和标准,再来听刘澜的课时,我发现了机会或者说资源(就是上述我的收获)。
所以告诉自己,不一定非要在付代价中成长,也可以随时放下自己,听一听别人的看似跟自己观点不一致背后的机会和资源,取长补短。
02 回看自己能力增强
刘澜老师的课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开的,但是,不同的人看到了是不同的价值。我发现自己的敏感性比以前更好。
他的课就像一面镜子,照到了自己看不到(盲点)的地方。就像在脑海里有一幅图,上面有立体的现在的自己,但是360无死角旋转的时候,又缺了很多部分。
刘澜老师的课,及时的补充了好多个部分。
我惊喜的看到自己这一块的能力提升了,我能看到自己,哪怕是缺了很多内容的,但至少看起来,知道了很多知道的部分,知道了很多空着的部分,现在就要用学习去填满这些部分。
03 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如果用责任来界定,我觉得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不管是对家庭,对父母,对同事,对其他的人。
有责任让自己不再去推卸,而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盲点:
01 谦卑的力量不够
听了课程的开头,我就发现,自己的理论高度不够,是因为内心里有傲气,总觉得经历的领导力才是真材实料。理论研究和高深学者都是离自己太遥远。
现在想起来感觉有点像井底之蛙,自己还是需要去提升自己的谦逊,虚心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源。
02 接纳自己的能力弱
总是不想放过自己,觉得自己还可以做的更好。抗拒也是不接纳自己害怕未知的表现。
所以,接纳也代表着打开自己,即使会有未知冲撞自己,那又如何,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03 欣赏匮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欣赏是爱、珍惜的代名词,要时刻将挑剔性眼神改为欣赏性眼神,那么自己将会看到更多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