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发布。
据介绍,《基本目录》的研制以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各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和教材为参考,梳理了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学科核心概念、核心规律、核心实验素养与技能所应开展的基础性实验及实践活动。其内容涉及小学数学、科学、信息科技,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16个学科的900多项实验与实践活动,涵盖观察、测量、探究、模拟、设计、编程、制作、种植、养殖、参观、调查、测绘、试验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
《基本目录》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研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基本目录》做好实验教学规划,将基本实验课作为优先保证的重要教学内容,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与实践活动,注重依据《基本目录》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将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作为科学和技术类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基本规范,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努力推动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完成真实的任务。二是要以《基本目录》实验内容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多样化的实践空间,做好各学科教学装备配置,保障实验教学条件。三是要参考《基本目录》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和实验考查,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不断提升师生实验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验操作是培育科学精神良方,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助推青少年成为具备科学家潜质并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群体。但是,长期以来,受学校重视程度、实验设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在各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基本实验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菜谱式的实验项目设置和照方抓药式的学习活动也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学生的科学能力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知识更为重要,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品质。但考察目前的义务教育和高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对核心知识的界定,缺乏对关键能力类型的梳理和相应能力层次的划分,在教材、教学中科学知识和能力分离,科学知识是“显现”的,浓墨重彩,而科学能力却是“隐形”的,难以察觉,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讲、记、背、练”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常态,教师习惯于将知识“肢解”,学生习惯于围绕知识点解题。科学探究成为摆设,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逐年下降,学习负担过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身健康,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科学史上有个经典故事: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做了个实验小模型——发电机雏形。有人不解地问: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新生的婴儿是会长大的。30多年后,麦克斯韦站在法拉第肩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实验操作最大用处也在这里:青少年是会成长的,未来科学家起点或许就源于一次“小实验”。当科学精神注入文化基因且成为“集体的习惯”,科技大国成科学强国之路就会更顺畅。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强化实验教学,并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一系列加强科学教育的新举措正在为基础教育破题。
科学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在科学教育中重视实验操作,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探索的快乐和价值。
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学生不仅要了解与自然世界运动、变化有关的大量知识,还要尝试去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进行推理,初步揭示自然世界和实验室中一些现象的因果关系;教师要不断激发儿童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对科学与人类文明、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认识也将进一步加深,逐步树立起现代公民必须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平与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显然,上述任务的完成,仅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到自然界去观察,到实验室去动手做,到科技馆去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提高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