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总有一些人,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或者品格而显得格外耀眼。近来有一个人走进了我的视野当中,他的名字叫做——伏生。
最令我动容的应该就是他一生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3年,秦朝的一场大火,差点让《书》失传。秦博士伏生舍命护《书》,到最后却仅剩二十八篇。
伏生十岁开始钻研尚书,几十年如一日,年近九十岁,文帝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学习《书》。
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几十年的历经艰辛,几十年的人世沧桑,依旧没有磨灭护《书》的想法。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为护《书》病故。《书》不只是先贤所著如此简单,更凝聚着伏生毕生的心血和妻儿的守候。
历代学者常说:“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讲诉到这,我不禁想起这位老先生一生护《书》艰辛的模样。
令我动容的是《禹贡》,九州自古本就是一体,令我动容的是伏生护《书》的精神,令我动容的是自古以来,有多少像伏生一样的文人,为理想、为价值观、为文化传承、为家国牺牲一切的精神,有着不肯苟且的骨气。
我常在想什么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就是中国文脉的源泉。很喜欢这一段对话:
今人为什么要读经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经典文化里面蕴含了太多的东西,诠释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还是“德不孤,必有邻”;无论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还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蕴含着深刻的奥义。
常在想那么多年前的先贤伟人,所提所论的观点,竟然如此的超前。也许这就是他们被后世所铭记的原因,被青史所记载的原因,流芳万世的原因。
说句实在话,以前我并不知道伏生是谁?我现在知道他是谁了,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象征,像他这样的人,也正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文化才能薪火相传。吾辈更应该赓续历史传承的星火,让文脉之光闪耀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
读《书》,从中汲取上古先贤的智慧,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读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明白千年的传承中的重要含义。对《书》的传承,也是对文脉的传承。
在文脉的传承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被文化陶冶的性情。是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是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惆怅;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是稼轩“无人会,登临意”的郁闷;是东坡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
他们所留给历史的,他们所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乘时代春风,在文化的长河中遨游。
在这个信息纵横的当下,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打开经典文化书籍,认真品味里面的道理。
穿梭千年的时光,如果碰到那位老先生,我想我们都应该向那位老先生行一个揖礼,感谢他所做出的贡献。更感谢那些为文化传承的先贤所做出的努力,正因为有他们文化才得以赓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