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文解读: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个人感悟:
这句话相信不少读书的孩子都熟悉,家长们就更熟悉了。这里就不多谈孩子的学习了,想谈谈关于成人读书的新体验。
以前,我是个爱看书的人,但读书不够细致,一般很少真正做到能将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下去,除非是很喜欢看的内容。
所以,我更喜欢看类似杂志那样的短篇,耗时不多的话,还是可以全部看下去。
当第一次接触了拆书以后,我就发现以前的看书习惯很有问题,基本上是囫囵吞枣,除了记得一些书中的人物和大概事件外,精髓基本上都忘了精光,就更别说能获得新的体会了。
看到学习圈里,会有不少的平凡人在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写作一步步成为写作导师时,我最开始是有些摒弃的,心想没有知识底层逻辑的人怎么可以一步登天,还可以当导师呢?
这让科班出身的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可当我认真去听大咖们解读一本书时,我才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学习力的缺失。
他们可以通过对一本书的拆解,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或者是价值,然后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经历予以提炼观点,让一本枯燥的书顿时变得鲜活起来,暂且不评论观点的对错,但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吗?
一个人的学习力其实和学历、年龄及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孔子说的,他只要能够将知识转化成新的体验,那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话说了几千年了,可有多少人是真正去践行这样的思想了呢?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可唯独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去做。
最近有本很火的书叫作《终身成长》,不知为何对这本书一直抱有敬畏的情绪,不敢拆开。
因为我知道,如果拆开了,我会发现自己的差距会一下子呈现在自己面前,也许我还没做好准备。
这个月,相信我会整理好情绪,打开这本书,期待在简书和大家分享的那一天。
2.12 子曰:“君子不器。”
正文解读: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个人解读: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小时候都会被问,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回答各式各样,科学家,音乐家,奥运冠军等等都有,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怕是很难有类似周总理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样高远的目标。
一个时代可能就是一代人,这是客观现实,也是无法回避的。
你要让从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和平年代的孩子有那么大的抱负,真是有些强求了。
不过,我想的是,虽然我们不一定需要去做到那么高远的理想,哪怕是做一颗螺丝钉,也得做得坚实才好,或者说我们的生活需要一点信仰。
如果生活的目的就是做个赚钱工具,也许我们真的会很累,所以这就回到孔夫子说的,我们不能让生活变得单一,不能让人的追求过得单一,不能让人的价值太单一。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每天忙得像条狗一样的你回到家,面对一房间堆得老高的衣服和杂物,想着怎么开始收拾,然后孩子跑过来要你报听写,这时候的你还惦记着明天单位还有场会议要准备材料,正当你灰头土脸时,爱人又打电话过来说他不回家,要去应酬。
这大概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如果我们此刻想到的是,我那么努力追求的生活原来就是这个样子,那你一定会内心崩溃掉。
可是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还有其他的元素,比如是一个生活家,是一个育儿家或者还是个美食家等等,也许那些事对你而言就不再是负担了。
最近,发现了一个很真实的事,以前公司的卫生间超级增乱差,简直让人无法下脚,那做卫生的阿姨天天发牢骚,说这些个高素质的人怎么也是这样,搞得环境这么差。
每天听到阿姨的怨言,让我们每个进去的人都有一种无语的痛苦感。本来厕所卫生不好,人就很烦闷,再听着人家那么一说,好像进去的人都是不守公德的人,简直不敢进去了,还能不能愉快地上个洗手间了。
几个月前,阿姨换人了,可能前面那位无法忍受我们这些写字楼里高级白领的行为吧!
可是,大家都发现洗手间卫生一天比一天强了,那位新阿姨做事很认真,一天做几次卫生,看见我们都是面带笑容,我们自然也回报了笑容。
久而久之,没有什么原因,这厕所卫生变得出奇得好。
就拿这做卫生的事来说,你如果只盯着那只是一份打工的活,那它就永远只是一份工作,而如果你尊重这份普通的工作,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极致,还能够影响他人,你就会获得超出这份工作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