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有为而心无为,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知行合一而致良知,
中和至善则心光明。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做了关键的解读,呈现了《大学》中主要的功夫。总结为10个字,即“格致诚正修,身心知意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9193/44eca31b635dd8bf.jpg)
01.“身心知意物”
“身”后面的第一个字就是“心”。阳明先生有言曰:“身之主宰便是心。”所以,所谓修身,不是在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上去修,而是用要在我们的心上去修。修身,首先在于修心。
那么,心如何体现呢?体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上,体现在我们对身边人、事、物的判断上,体现在我们的各种知见上。学富五车,不如为善去恶!
这就是第二个字——“知”,是知见的“知”,有人也说是良知的知。阳明先生讲良知即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心体现在道上,我们的心灵品质有多高呢?它呈现在道上,道就是我们对身边人事物的一些看法,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
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念头里。念头看似一转眼就过去了,可是它正是我们意识、语言、行为的根本。有了这样的念头,一定会随着外面条件的变化,生发出相应的意识、语言、行为来。意识、语言、行为,就是一个人的德,而有怎样的德,必有怎样的事。
所以,“身心知意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呈现在知上,而知又体现在意上。意就是一个人的意识、意念。一个人有怎样的意,就决定了他最后所能做成的事,在《大学》的语言里,事也叫作“物”。
心决定知,知决定意,意决定物。所以,修身的根本是修心。我们固然需要在具体的事上去努力,但物的根源是意,意的根本是知,知的源泉是心,所以推其根本,我们必须要回到心上。
02.“格致诚正修”
“身心知意物”,这前五个字,可以和后五个字
“格致诚正修”对应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9193/098e123729480b8d.jpg)
“格”对应的是“心”。阳明先生讲:“格者,正也。”格就是正,正什么呢?就是正心。把心上的贪念、贪欲去掉,这才是真正的格;在自己的心上格,才是真正的格。所以,格心,代表着在心上格除不好的、错误的一些知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9193/128d3eae27221562.jpg)
“致”对应“知”,即是“致知”。致知,就是达至良知,通过随时叩问良知,去除不好的起心动念,此之谓“致知”。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念头里。
“诚”对应“意”,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大学》是诚其意的功夫。
“正”对应“物”,也就是说,有了格、致、诚的功夫,我们才能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决策失误。
“修”对应“身”,也就是说,我们在心上去除错知错见(格),达至良知(致),在起心动念上诚于己(诚),进而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正),这就是修身的功夫。
综上所述,这10个字,就是《大学》为我们揭示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夫,也是阳明心学的功夫。在心上用功,就是大道至简、最开阔也最要紧的那条路。
03.在别人起心动念的空白处阔步前行
每个人心灵品质不同,因而起心动念的层面不同,所以其思维模式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陷和方向性偏差。这些缺陷和偏差,注定了某些人只能做某些事情。
比如说,他在起心动念间总是想到自己,很难去换位思考,很难去利益他人,所以他对于客户、同事的需求,对于领导意图的理解,就经常会出现偏差,会片面地理解他人,并且自以为是。
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的思维模式的缺陷和偏差,就在起心动念处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就是我们可以阔步前行之处,也是我们战略创新最重要的机会之所在。
而我们何以能够阔步前行呢?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格致诚正修,在身心知意物上用了功夫。有了这样的功夫,我们才能够阔步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9193/4f7aacc5b26cea44.jpg)
随笔/恒之馨(网图侵删•文字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