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小说课》读书笔记

【“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小说课》读书笔记

作者: 苔花如米筱 | 来源:发表于2022-05-21 16:48 被阅读0次

摘抄:

1. 用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2. 金圣叹也评价过“上上人物”李逵,说“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这句话道出了李逵的先天气质,他是不会被外部的世界所左右的,他要做他自己。

3. 林冲属于日常,他的业务突出,他的心却是普通人的,这颗普通的心只想靠自己的业务在体制里头混得体面一些,再加上一个美满的家庭,齐了。

4.林冲和李逵是两个极端,李逵体现的是自然性,林冲体现的则是社会性。和李逵相反,林冲一直没能也不敢做他自己,他始终处在两难之中。因为纠结,他的心中积压了太多的负能量,所以,林冲是黑色的、畸形的、变态的,金圣叹说他“都使人怕”,是真的。

5. 李逵和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写作难度是极高的,在《水浒》当中,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写李逵考验的是一个作家的单纯、天真、旷放和力必多,它考验的是放;写林冲考验的则是一个作家的积累、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考验的是收。施耐庵能在一部小说当中同时完成这两个人物,我敢说,哪怕施耐庵算不上伟大,最起码也是一流。

6.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7.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如果向西走,等于进城,等于自投罗网。这句话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件事,林冲这个人太“可怕”了,简直就是变态,太变态了。虽然处在激情之中,一连杀了三个人,林冲却不是激情杀人。他的内心一点都没有乱,按部就班的: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衣服,再把酒葫芦扔了,在他扔掉酒葫芦之前,他甚至还没有遗忘那点残余的冷酒。“可怕”吧?一个如此变态、如此冷静的人会怎么“走”呢?当然是向东“走”,必然是向东“走”。小说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是施耐庵也改变不了林冲向东走的行为。小说写到作者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作者会很舒服的。

8.我们常说文学是有分类的:一种叫纯文学,一种叫通俗文学。这里的差异固然可以通过题材去区分,但是,最大的区分还是小说的语言。《水浒》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小说,但是,它不是通俗小说和类型小说,它是真正的文学。只有文学的语言才能带来文学的小说。那种一门心思只顾了编制小说情节的小说,都不能抵达文学的高度。没有语言上的修养、训练和天分,哪怕你把“纯文学作家”这五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那也是白搭。

9.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准确是美的,它可以唤起审美。

10.审美的心理机制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康德,包括马克思,他们的美学思想里头有两个基本概念我们千万不该忽略,那就是合目的、合规律。说白了,审美的心理机制来自于我们现实生存,它首先是符合生命目的的。

11.这个动作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如此这般的地步,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向东”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疑似的方向,林冲其实没有方向,他只是选择了流亡,他能做的只是规避追捕。到了这里我们这些读者彻底知道了,林冲这个人哪,他和造反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这才叫“逼上梁山”。

12. 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没有了,就是林冲这样的一个怂人,大宋王朝也容不下他,他只能造反,只能“走”到梁山上去,大宋王朝都坏到什么地步了。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

12. 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

13. 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席勒化”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这样的作家都可以去组织部。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

14. 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15.施耐庵的小说很实,他依仗的是逻辑。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因为反逻辑,曹雪芹的描写往往很虚。

我的感悟:只有文学的语言才能带来文学的小说,这句话多么的透彻,它道出了文学家和三流小说家的质的区别。还记得我小时候看小说最开始关注的是情节,只要情节离奇古怪、引人入胜我便觉得那是好作品,但是当随着读的小说越来越多的时候发现我关注的便不仅仅是情节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的文笔。好文笔的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耐咀嚼、可反刍。现在才明白为何当初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有文学性的语言才会造就文学性的小说。

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至今我也没有读过原版《水浒传》,对于林冲的印象也止步于电视剧中刻画的形象,但电视剧毕竟是经过编剧、导演、演员等众多人物重新演绎的形象,我看到的一个个英雄好汉也都是经过如此一番的改造,跟作者笔下的人物已经有了多种解读的差异了。光是读毕飞宇教授的解读都让人觉得如此跌宕起伏,我想去读原著会更加痛快吧,这个暑假一定要通读一遍原版的四大名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小说课》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bc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