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女儿结婚。
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是她们村支书。席间觥筹交错,闲聊中得知我和于华是表兄妹关系。
才知道支书和大哥于华是战友。
他感慨命运对于华的不公。
于华天生就是个优秀于他人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是佼佼者;恢复高考那年参加高考;他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而高考的时候神差鬼使般地不知道试卷背面还有题,只做了正面试卷就交卷了;
高考落榜以后他拒绝复课,他选择参军入伍了。
入伍的第二年,他回家探亲,家里人按媒妁之言给他定了亲。姑娘李香是邻村的,人非常勤劳,长相也好看,就是没上过一天学。
两个人见面后都同意了。顺利定亲。
那时,他在部队混得风生水起,抽烟喝酒拉关系,样样精通,眼看就要提干,前程一片光明;定亲后,他返回部队,不久他给家里人写了一封信,言外之意就是要退亲。他的理想是在外面的世界奋斗。
退亲就意味着定亲的钱和物都白扔了;他父母可不舍得。收到信后,他父亲当天晚上就请来了他的几个叔叔来商议对策。叔叔们一致认为要求他回家结婚。
于是,这年冬天,他娶了李香做妻子。
再回单位的时候,单位负责人因为经济问题出事了,他选择了复员。
复员后回家,他已经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他发现自己不会种地,就返回部队所在地和几个复员战友做起了建筑队,这一做就是十几年。每年春节回家十天左右。
这期间,他的二儿子都上小学了;家庭条件迅速好转,妻子李香温顺可人、勤劳持家,父母帮助看孩子、种地,三个弟弟妹妹都陆续考上了大学。家里彻底摆脱了贫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家庭条件好转之后;于华有一年春节发现他的两个儿子学习成绩非常差,痛定思痛,他决心放弃建筑工程,回到家乡。虽然他做过努力,但两个儿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不见起色。
彼时,村里学校招民办老师。却因为他超龄而无法应聘;乡里选举干部,他因为看不惯朱门酒肉臭而拒绝去参与选举。
他试着适应农村的生活,学着去种地,和妻儿父母一起生活。
外界对于他的家模式的评价是:他在家里伺候父母,弟弟们都考学出去,父母要钱两个儿子有钱,跟前还有儿子尽孝,这是最适合父母心愿的生活模式。
因为妻子勤劳能干,于华也曾和村里人一样外出打工,为了省路费,他和村里人一起做在大车后备箱里;为了多省出打工赚的钱,他戒了抽烟,喝酒也是偶尔的喝。
他全部的希望是两个儿子。2000年左右的时候,他给儿子在自己宅基地上盖了一套全村最时髦的房子,而且没有一分钱外债。
他家在村里人眼中的地位慢慢提升。
大儿子没上完高中就辍学了,大儿子和他一样为人处事稳重踏实,在他的建议下儿子去参军,他希望儿子在部队有所成就,各个方面都准备好之后,儿子却被查出来是乙肝携带者。那个年代是这种情况的人不能当兵。
这样的结果给他当头一棒,于是有一段时间,他夜夜买醉。
好在有人给他儿子介绍了一位城里姑娘。经过相亲、定亲,他给儿子举办了婚礼。城里计划生育只允许生一胎,他担心儿子第一胎是女儿就无法生育第二胎,因为农村的政策是头一胎是女儿的,允许生二胎。
果然,儿媳孙兰在生育了第一胎女儿之后,没几年在婆婆李香的照料下生育了他家第四代传人。
有了孙子之后,当了爷爷的于华放弃了去外地打工,他只在乡村周边干点零活。
在有一次招工的时候,大弟弟及时把绝好的招工信息透露给于华,于华的大儿子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类似于公务员的一员。不到一年,他做到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有时候感叹,基因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于华的大儿子很好的继承了于华为人处事的遗传。
然而大儿子是按他和李香的指令结婚生子了,就像《四世同堂》中的第四代一样,少爷当了爹,并育有一子一女。
二儿子技校毕业结婚生了两个女儿。
现在的于华和妻子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两个人分别给两个儿子当保姆看孩子;周末的时候两口子可能会约好一起回家干农活;平时两个人生活在两个城市。家里还有老头老太太。
于华现在年近六十,前几年大队选支书,他是候选人之一,然而他拒绝了;他现在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远离是非,远离烟酒。对于他来说,无官一身轻。
不知道每一个不眠的深夜里,他会不会想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