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拜读凯文凯利的《必然》这本书第三章《流动》的感想和小结。读KK的书一般比较费脑子,有点字字珠玑的意思,很多段落需要反复理解和回顾,才会有所感悟和体察。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有一点提示是,这本书是作者对技术发展的观察和预言,因此很多话题的讨论是以技术为背景的。
什么是流动呢?从技术的角度说,如果一样东西可以复制,那么当它接触到互联网之后,就必然会被复制。所谓流动是这些数字复制品的流动。像软件、电影、音乐、游戏这样的数字产品都是可以复制,那么它们产生的可重复的价值相比那些一次性的商品就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得到app上提供的电子书和说书产品,对于它的几百万用户来说,只要购买了,就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设备上下载学习,每本书的作者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得到了成千上万倍的放大,这就是流动的例子。
数字产品可以通过复制流动,那么实体商品呢?答案是形成服务。从前面可以看到,流动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可重复。服务就满足这个特点。比如客户有出行的需求,那么他可以买一辆汽车,但是这辆车在多数情况下就只供他自己使用,没有流动,汽车的价值就只作用在个体上面。他还可以选择租一辆车,这时不仅他可以节省一定成本,而且每辆车的价值因多个个体的使用而放大。那么假如他不会开车呢?使用滴滴或者优步叫一辆好了,这时司机的职业也成为了服务,也流动起来,价值在顾客、司机和汽车三个网络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最大。
当下有种生活模式:实时。凡事都要求实时可达的体验。比如新电影上映了,我们等不及视频网站上线,直接到电影院尝鲜,等到全网上线时,我们又在追看下一部电影了。朋友圈里的每条状态以秒级的速度在不断更新,我们只会关心当下发生在好友身上的精彩瞬间,评论和点赞,不会总是回看过去的朋友圈。一本书上架了,我们购买实体书,需要到书店买回来,即使是网购也得等物流。而电子书普及后,只需一次点击,马上就可以阅读了。这种实时性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都是实时数据流的自然结果。
说到复制,我们不得不提到免费想象。免费促进了流动。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以前电力不足的时候,用电是奢侈,只有穷人才会使用蜡烛,而现在电力唾手可得,烛光晚餐反而成了奢侈。如果一件商品可以复制,那么它的需求带来的利益可能是巨大的。这就给制造者提供了改进生产和复制技术的动力,使得商品的品质更加优质,成本更低。然而免费的复制会打破这个局面,使得复制品不再值钱(想想盗版的例子)。不过,依然有很多人会为原本可以免费得到的商品付费,那么他们到底买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复制的呢?
流动作者提到一个概念叫原生性,原生性必须是在交易时产生的不可复制的特性或品质。不可复制的8种原生特性:
即时性:电影的首映式通常都卖较贵的门票;昂贵的精装版图书会先于平装本上市。消费者本质上买的就是即时性。参见前面对实时的讨论。
个性化:很多商品和服务是可定制的。一般的可复制商品,比如一件衣服、一张CD,我们购买的时候不关心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跟生产者没有交流,而生产者也没有义务跟你交流。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则不同,它引入了交互的机制,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反馈给生产者,后者根据特定需求来定制商品或服务,由于个性化的东西无法大规模复制生产,这就需要额外的时间和工作量,我们支付的就是这部分边际成本。
解释性: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掌握并精通一门技术,就是利用解释性提高自己的原生价值。这门技术可能是业界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但是能够真正掌握精髓的,或者能够透彻理解并且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的人,永远是少数,这就是解释性的价值。开发文档虽然可以解释技术细节,但它是免费可复制的,因为它没有类似服务的用户体验,你的解释必须有异于常人的优势。即使你仅仅将英文的开发文档,首次完整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也是一种解释性。
可靠性:书籍和唱片的作者签名版就是作者提供的可靠性,而这类作品往往更加贵重和稀缺。我想一些产品主打品牌也是在提供可靠性,消费者在选购时,不需要考虑产品质量,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品牌的可靠性。当然,好品牌的商品就相对贵一些。
获取权:也可以理解为可访问权。目前流行的云存储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已经习惯在云端购买、存储数字产品了,比如电子书,音乐文件,视频文件。我们利用手中的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到这些文件。如果没有云技术,你的东西如要随时使用,就需要随身携带,放在家里,就无法访问,这极为不便。从技术提供商的角度说,这是一种“托管”。从你的角度说,这就是给你一种随时可访问的权利。
实体化:我理解的实体化就是提供虚拟化所缺失的体验。现在,我们读书、看电影、听演讲、看球赛,听演唱会都可以在家里通过设备和网络实现。方便是方便,可是总觉得少了一些感觉。有些人更喜欢手捧书页读书的惬意,有些人喜欢3D IMAX技术的震撼,有些人渴望近距离接触喜欢的歌手而不仅仅是听他的唱片。这些体验是多数数字产品无法提供的,你必须要走出去,到书店去选购,到影院去欣赏,到演唱会现场去疯狂。如今,肯为实体化付费的人越来越多,这看似是逆技术潮流而动,其实是技术的发展尚未成熟的标志。
可赞助:这个特点可以理解为热心的爱好者(粉丝)希望为创作者(公众人物)买单,好像在提供赞助。当然,赞助者通常是需要回报的,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我希望你能提供更好的内容或作品。我很快想到的例子就是专栏文章、直播应用的打赏机制。我们打赏花出去的钱,既包含了对创作者的欣赏或敬佩,也是个人对其劳动的奖励,同时也是对未来新创作质量的期许。
可寻性:也就是提供发现好东西的能力。如果你想知道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质量如何该怎么办?我一般会上豆瓣、亚马逊这类网站上看书评、影评。另外,淘宝、大众点评等系统提供的评价功能也是大家在互联网消费的时候离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这类评价系统,你在网上消费就会心里没底,那么这些网站的利益就会受损。因此,评价为消费者提供的可寻性正是商家利益的来源。另外,一些公司提供的知识服务也是在提供可寻性。比如,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高质量的书籍经过,专业人士的解读、讲解、录音和校对,最终将最新的、高质量的知识精华提供给你,为你节省部分学习的时间成本。且不说学习效果如何,这么做的思路就是帮助你发现好书,以及好书中的精髓部分。
从总体上看,这8种原生性之所以不能复制,是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某种品质。不过,获得这些原生性虽然诱人,却不是作者讨论的重点,流动性才是。复制是流动的基础也是必然趋势,我们想要获得原生性,却也无法避免流动性。想象音乐吧,从前的音乐在哪里?在唱片里,在收音机里,在卡带里,你不播放,不调频,就听不到。你买了CD,不借给朋友,他就听不到。你打开收音机,却错过了时间,也是听不到。那时的音乐太死板,太有限,一潭死水。现在呢,你的音乐软件,手机硬盘,网络云盘,还有微博片段,朋友圈分享,博客背景和影视剧。它像水流一样无孔不入,渗透进生活各个角落,说音乐无处不在一点也不夸张。不仅如此,你可以定制自己的歌单、专辑和电台,随时创建,编辑,播放、分享和删除。甚至音乐本身都可以定制化了。音乐已经流动起来并将一直流动下去,即便在某处流入死角,也会因为我们对其的依赖,而重新流通。这已经和免费付费无关了,已成为趋势和生活方式。
我个人的理解是,流动性成为必然得益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两点变化。一是流动的效率提高了。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的数字产品的复制和流动成为可能,否则如果你想要给外国朋友拷贝一份电影,你要带着一箱子磁盘,不远万里飞到他身边。二是流动的门槛降低了。以摄影术为例,从前只有那些扛着笨重的相机和镜头的专业人士才能拍出好的作品。现在的手机很多都在主打拍照,什么柔光双摄,什么拍人更美,人人都是摄影师。当更多的人因为技术门槛降低而参与到创作中来时,流动就有了群众基础。否则小圈子里的少数人互相分享,流来流去不还是那几个人自嗨。
奔流之水才有美妙浪花,流动让世界更精彩。以上就是我的收获,欢迎讨论。后面我会对其他的章节也写下小结和感悟。最后再次推荐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