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元子曰:上回結出欲辨道中真假,須賴明師傳授之 真,是道之求於人者也。然道之求於人者已得,而道之由於己者不可不曉。故此回合下二回 ,極寫氣質火性之害,使學者變化深造而自得真也。
篇首“行者把菩薩降 魔除怪之事,與君王說了,叫上殿稱孤”。是真假已明,正當正位稱尊,獨弦絕調,超 群離俗之時也。“國王請一位師父為君,行者道:‘你還做你的皇帝,我還做我 的和尚,修功行去也。’”以見真正修道之上,以功行為重而不以富貴動心,若 今之假道學而心盜蹠者,能不愧死?夫好物足以盲目,好音足以聾耳者,為其心有所也。心 一有所,而性命即傾之。
“三藏見大山峻嶺,叫徒弟提防。”是未免 因險峻而驚心,心有所恐懼也。故行者道:“再莫多心。”何其了當!蓋多心則 心亂,心亂則氣動,氣動則火發,故“師徒們正當悚懼之時,而即有一朵紅雲,直冒到 九霄空裏,結聚了一團火氣”也。噫!此則悚懼,彼則冒雲,出此人彼,何其捷速!當 此之時,若非有眼力者,其不遭於妖精之口者,幾何人哉?
“大聖把唐僧 攙下馬來,三眾圍護當中。”自明而誠,防危慮險也。故妖精道;“不知是那個 有眼力的,認得我了。”以是知妖之興,皆由心之昧,心若不昧,妖從何來?“ 沉吟半晌,以心問心。”此即有二心矣,心若有二,不為惡則為善,舉世之人,皆是棄 善而行惡。若能去惡而從善,則超世人之一等矣。然此不過人道之當然,而於仙道猶未得其 門也。蓋善惡俱能迷人,一心於惡,則邪正不知,必至違天而背理;一心於善,則是非不辨 ,必至恩中而帶殺。噫!惡中之惡人易知,善中之惡人難曉,是心之著於惡而為妖,著於善 而亦為妖。
“妖精自家商量道:“或者以善迷他,卻到得手。但哄得 他心迷惑,待我在善內生機,斷然拿了。”機者,氣機也。氣即火,心為火髒,火一動 而心即迷,心一迷而火愈盛,為善為惡,同一氣機,心之迷惑,豈有分別?
“妖精變作七歲頑童,赤條條的身上無衣,將麻繩捆了手足,高吊在那鬆樹梢頭。 ”七者,火之數;赤者,火之色。高吊樹梢,木能生火,頑童者無知之謂。是明示心不 明,而火即生也。
“紅雲散盡,火氣全無。”火之隱伏也。“ 口口聲聲,隻叫救人。”善裏生機也。“長老叫去救”,禪心已亂也。 “行者道:‘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起,這去處凶多吉少’。古人雲: ‘脫得去,謝神明。’”言機心一生,不分善惡,吉凶係之,是在乎神而明 之,方可脫得災厄,而不為邪妖所誤。
“妖精道:‘我先把那有眼力 的弄倒了,方才捉得唐僧。不然,徒費心機也。’”明鏡止水,足以擋魔;鏡昏 月暗,適足起妖。明不倒而昏不來,明一倒而昏即至。此妖費心機,而唐僧被迷也。
“枯鬆澗”,鬆至於枯,木性燥而易生火;“紅百萬”,紅至於 萬,火氣盛而必攻心,“金銀借放,希圖利息”,心之貪多而無厭;“無賴 設騙,本利無歸”,心之克吝而難舍。“發了洪誓,分文不借”,心無惻隱 而不仁;“結成凶黨,明火執杖”,心無羞惡而不義。“財帛盡行劫擄 ”,足見心之隱忍;“父親已被殺傷”,誠為心之毒惡。“擄其母而 作夫人”,心好色而不好德;“吊其子而叫餓死”,心喜殺而不喜生。妖精 一篇鬼言謊言,雖是以善迷人,卻是機心為害。其曰:“若肯舍大慈悲,救我一命,回 家酬謝,更不敢忘。”此又機心之最工者,然而伎倆機關,雖能哄其俗眼,到底難瞞識 者。故行者喝一聲道:“那潑物,有認得你的,在這裏哩!”夫妖雖禍,若認得 則妖不妖,不認得則不妖亦妖。
“長老心慈,叫孩兒上馬。 ”是已為善機所迷,而禪心亂矣。禪心一亂,失其眼力,則不明;不明而火發,真金能 不受克乎?此妖精不要八戒沙僧馱,而要行者馱也。“行者試一試,隻好有三斤十來兩 。”三為木,十為土,兩為火,言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則妖精為心火明矣。行者道: “你是好人家兒女,怎麼這等骨頭較?”火性炎上而易飛,非骨輕乎?
詩雲:“道德高隆魔障高,禪機本靜靜生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理所必 然。禪以求靜,靜反生妖,勢所必有。“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癡頑踩外蹺。” 然靜中之妖,惟心君正直,能以行中道而不為妖攝。柔性癡頑,每多走奇徑而投於鬼窟。 “意馬不言懷愛欲,黃婆無語自憂焦。”性迷而腳跟不實,如意馬而懷愛欲;心 亂而中無主宰,如黃婆而有憂焦。“客邪得誌空歡喜,畢竟還從正處消。”客邪 之來,由於禪心不定;禪心不定,客邪得以乘間而入。若欲客邪消去,畢竟以定而止亂,以 正而除邪,庶乎其有濟焉。
以上即提綱所謂“嬰兒戲化禪心亂”之意 ,禪心一亂,身不由主,為魔所弄。雖有行者浩然之正氣,足以摜成肉餅,扯碎四肢,其如 忍不住心頭火起,一陣旋風,走石飛沙,八戒沙僧低頭掩麵,唐僧被攝,大聖情知怪物弄風 趕不上。五行落空,全身失陷,大道去矣,即提綱所謂“猿馬刀圭木母空”也。 原其落空之故,皆由失誤覺察,不知善惡,禪心有亂,不能正心,散火所致。然欲正其心, 必先誠其意。沙僧聞行者“自此散了”之語,述菩薩勸化,受戒改名,保唐僧取 經,將功折罪之事。是覺察悔悟從前之錯,而意已誠矣。意誠而心即正,故行者道:“ 賢弟有此誠意,我們還去尋那妖怪,救師父去。”然正心誠意之學,全在格物致知,若 不知其妖之音信,則知之不真,行之不當,不但不能救真,而且難以除假。
“行者變三頭六臂,把金箍棒變作三根,往東打一路,往西打一路,打出一夥窮神來。 ”此剛化為柔,東西搜求,探頤索隱,鉤深致遠,極其心之變通,所謂格物而致知也。
“披一片,掛一片,褌無襠,褲無口。”分明寫出一個《離》卦□卦 爻圖略(止三爻,上下陽,中陰)也。心象《離》,《離》中虛,故為窮神。“被一片 ”,象《離》之上一奇;“掛一片”,象《離》之下一奇;“褌無襠 ”,象《離》之中一偶;“褲無口”,象《離》之上下皆奇。總以見有火而 無水之象。“六百裏鑽頭號山”,《離》中一陰屬《坤》,為六百裏。“三 十名山神,三十名土地。”二三為六,仍榷坤》數。“鑽頭”者,火之勢; “號山”者,怒之氣。
“枯鬆澗”,比枯木而生火; “火雲洞”,喻怒氣而如雲。“牛魔王兒子”,自醜所穿為午; “羅刹女養的”,從《巽》而來即《離》。“火焰山修了三百年”, 是亢陽之所出;“牛魔王使他鎮守號山”,是妄意之所使。“乳名紅孩兒 ”,似赤子之無知;“號叫聖嬰大王”,如嬰孩之無忌。描寫妖精出處,全 是一團火性,略無忌憚之狀,所以為嬰、為聖、為大王,而為大妖。格物格到此處,方是知 至,知至而意誠心正,從此而可以除假修真矣。
“三徒找尋洞府,沙僧將 馬匹行李潛在樹林深處,小心守護”。是真土不動,而位鎮中黃。“行者八戒各 持兵器前來”,是金木同功,而施為運用。故曰:“未煉嬰兒邪火盛,心猿木母 共扶持。”
詩曰:
善惡機心最敗行,機心一動燥心生。
未明這個凶爭事,稍有煙塵道不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