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会儿《小丑》,小丑是蝙蝠侠里的小丑,电影讲述了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有偶然性,有必然性,所有的一切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哥谭镇的小丑。电影中有几段小丑的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扭曲又优美的姿态,似笑非笑的神情,善良、邪恶等等难以辨认的神态揉杂在脸上,就像这一生的遭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怎么的,看完小丑,我的思绪却滑向了学生:昨天我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过关的时候,好像一直在批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每个晚上我都很愿意回顾一天的工作,理一理心底的想法,有些事做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原因,只有静下来查问内心,才能得到解答。
我觉得一段时间复习下来,我的心态有些失衡了,尤其是跟平行班比较,一个班的老师抓得很紧,常常在群里反馈,要求家长配合,另一个班的成绩总是比我们高。越复习心里的焦虑堆积的越大,以至于对自己所做的事都产生了疑虑。
开学初,每天早上我会抽出时间带小朋友读《小古文》,一学期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很多篇小古文;给孩子们推荐了自读书《给孩子的史记》,看到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对这本书不太感兴趣,考虑到这本书对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自读确实有点难,有点枯燥,我尽量找时间为孩子们读一读;有四本共读书,我们完成了三本。至于为什么第四本没完成,在某个回顾的夜晚,我发现是因为我受外部的干扰,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然而越是临近期末,我越是疑惑,越是摇摆得厉害:因为阅读从来不会很快地体现在成绩上,所以我这样做确实对孩子们有用吗?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受到召唤,那么我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课内?
是不是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态度才是最有效?当孩子们因为能力的原因达不到要求时,是不是应该舍去阅读的时间,用脸色和眼神威慑他们?
看完《小丑》,我想了又想:是不是这世上多些善意,多些共情,小丑是不是不会变成哥谭镇的小丑?自然,有时候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但是,爱总应该是教育的底色。教育中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不舍弃,不焦虑,不受干扰,宁可慢一点,一步一步地和孩子们走下去,要让孩子们笑容更灿烂、眼神更明亮。
有时候,觉得人生路很难,岔路满满,站在路口的时候,总是会迷惑于选哪条路走,选择前多想想,多看看,多探探内心的声音,才能继续走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