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和丹尼尔•西蒙斯合著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副标题是“无处不在的六大错觉”。
书名源自两位作者共同设计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1999年,西蒙斯刚成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助理教授,而查布利斯则是心理学系的一名研究生。
为了让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两个人一起设计了这个实验,并且凭借它获得了2004年度的“搞笑诺贝尔奖”。
实验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们充当志愿者,观看一部由二人拍摄的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的内容就是,篮球场上有两队篮球运动员,一队穿白,一队穿黑,互相在做传球练习。
西蒙斯和查布利斯告诉大家,实验的内容是“考眼力”,也就是让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白队队员,要他们精确统计,白队队员一共互相传了多少次球。
当然,这只是个障眼法,在影片结束后,两位心理学家一边煞有介事地挨个问大家,一共统计出了多少次传球,一边看似漫不经心地多问了一个问题:
“在看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超过一半的被测试者,都斩钉截铁地表示“没有”,但实际上,两位心理学家在拍摄时,设置了一个“隐藏彩蛋”。
正当两队运动员练习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位打扮成吉祥物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了篮球场边上,一边走来走去,一边学大猩猩捶打自己的胸膛,整个过程长达9秒。
西蒙斯和查布利斯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笑,或者整蛊这些志愿者,而是想验证自己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大判断:
那就是,我们的认知水平往往被自己高估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就叫《认知》。
西蒙把人的认知能力,定义为信息加工能力。
所谓认知,说白了就是人如何留意、选择信息,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存储、分析,进行逻辑关联,随后用它来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基础,这样一整套过程。
为了完成这套复杂的任务,人类的神经感官系统,以及大脑中负责记忆、语言、情感、分析的部分,都需要同时开动,分工合作。
人的这套复杂认知系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让我们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出现或多或少的误差,进而对我们的行为与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观看影片的大部分志愿者之所以没能看到出现在球场边上的大猩猩。
就是证明,哪怕我们自认为调动了全部认知资源,来搜集处理信息,但在这个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信息遗漏、忽略,甚至分析错误的现象。
在这个经典“注意力实验”的基础上,两位心理学家联合撰写了这本《看不见的大猩猩》,并且一口气提出了六种人类常见的,关于自己认知能力的错觉,它们分别是:
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潜能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自信错觉。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常识,不要匆忙做决定,而是要深思熟虑,审慎地做出每一个决定。
但是,西蒙斯和查布利斯提醒我们说,这仅仅是做对了一半: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即使在我们自认为全面、理性、审慎的归纳和演绎过程中,我们也会无意间掉入这些认知误区。
在职业桥牌运动中,有一句名言“想得越久,错得越多”。
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些认知误区,那么,看似谨慎的思考,并不能产生足够有效的信息增量;
反而如同错误的导航系统,会让我们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其有效性,甚至不如我们的直觉。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时刻意识到,“看不见的大猩猩”,就在我们身边,在思维和决策中,要尽可能收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听取尽可能多人的意见,进行交叉比对,哪怕这些意见和证据,和自己的常识或判断背道而驰。
同时,如果这个决策涉及的外部变量非常少,而具体环境、流程又是你所熟悉的,那么在这种时刻,就请大家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直觉。
其次,是要依靠新技术,这个持续迭代进步的好帮手,例如通过深度学习而不断变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诊断,天气预报以及投资市场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分析海量数据,在各种局部细分领域做出精准的判断。
而人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归纳汇总出相对正确,更符合实际的总体性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